大球蓋菇的種植技術

裝修集 人氣:1.08W

大球蓋菇的種植技術

栽培材料

大球蓋菇可利用農作物的秸稈作原料,用不加任何有機肥的培養料,大球蓋菇的菌絲就能正常生長並出菇。如果在秸稈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鉀肥,大球蓋菇的菌絲生長反而很差。木屑、廄肥、樹葉、乾草栽培大球蓋菇的效果也不理想。大面積栽培大球蓋菇所需材料數量大,爲此應提前收集,貯存備用。作物秸稈可以是稻草、小麥稈、大麥稈、黑麥稈、亞麻稈等。

早稻草和晚稻草均可利用,但晚季稻草生育期較長,草稈的質地較粗硬,用於栽培大球蓋菇,產菇期較長,產量也較高。稻草質量的優劣,對大球蓋菇的產量有直接影響。適宜栽培大球差菇的稻草應是足幹,新鮮的。貯存較長時間的稻草,由於微生物作用可能已部分被分解,並隱藏有蟎、線蟲、跳蟲、黴菌等,會嚴重影響產量,不適宜用來栽培。清潔、新鮮、乾燥的秸稈,不利於各種黴菌和害蟲生長,因而在這種培養料上大球蓋菇菌絲生長很快,鮮菇產量最高。實驗表明,大球蓋菇在新鮮的秸稈(麥稈)上,每平方米可以產菇12公斤,而使用上一年的秸稈每平方米只產鮮菇5公斤,而生長在陳腐秸稈上每平方米只產鮮菇1公斤。除主要材料外,還需準備建堆後用的覆蓋物和防雨用的薄膜。覆蓋物可利用廢舊麻袋,經清洗曬乾後,將其底部及一側剪開,展平即可,較大的破洞要補上。還可用質地較厚的無紡布或草簾來覆蓋,也有用成疊的廢報紙作覆蓋物的。

栽培方式

大球蓋菇可以在菇房中進行地栽培、箱式栽培和牀架栽培,不適合集約化室內栽培。德國、波蘭、美國主要在室外(花園、果園)採用陽畦進行粗放式裸地或保護地栽培。在中國也多以室外生料栽培爲主,因爲不需要特殊設備,製作簡便,且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經濟效益好。

栽培季節

根據大球蓋菇的生物學特性和當地氣候和栽培設施等條件而定。在中歐各國,大球蓋菇是從5月中旬至6月中旬開始栽培。在中國華北地區,如用塑料大棚保護,除短暫的嚴冬和酷暑外,幾乎常年可安排生產。如在常年結果的柑桔、板栗等園林裏進行立體套種,爲了使大球蓋菇和樹木形成一個組合得當、結構合理、經濟效益顯著的較佳立體栽培模式,還必須考慮不同品種果實的採收期。較溫暖的地區可利用冬閒田,採用保護棚的措施栽培。播種期宜安排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使其出菇的高峯期處於春節前後,或按市場需求調整播種期,使其出菇高峯期處於蔬菜淡季或其他蕈菌上市量少的季節。

栽培場

室外栽培是栽培大球蓋菇的主要方法。溫暖、避風、遮蔭的地方可以提供適合大球蓋菇生長的小氣候,半廕庇的地方更適合大球蓋菇生長,但持續廕庇(如大樹下的樹蔭)會嚴重地妨礙大球蓋菇的生長髮育。

浸草預堆

1:稻草浸水在建堆前稻草必須先吸足水分。把淨水引入水溝或水池中,將稻草直接放入水溝或水池中浸泡,邊浸草邊踩草,浸水時間一般爲2天左右。不同品種的稻草,浸草時間略有差別。質地較柔軟的早稻草,浸草時間可短些,大約36~40小時;晚稻草、單季稻草質地較堅實,浸草時間需長些,大約48小時。稻草浸水的主要目的一是讓稻草充分吸足水分,二是降低基質中的pH值,三是使其變軟以便於操作,且使稻草堆得更緊。採用水池浸草,每天需換水1~2次。除直接浸泡方法外,也可以採用淋噴的方式使稻草吸足水分。具體做法是把稻草放在地面上,每天噴水2~3次,並連續噴水6~10天。如果數量大,還必須翻動數次,使稻草吸水均勻。短、散的稻草可以採用袋或筐裝起來浸泡或淋噴。

對於浸泡過或淋透了的稻草,自然瀝水12~24小時,讓其含水量達最適溼度70%~75%。可以用手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一小把,將其擰緊,若草中有水滴滲出,而水滴是斷線的,表明含水量適度;如果水滴連續不斷線,表明含水量過高,可延長其瀝水時間。若擰緊後尚無水滴滲出,則表明含水量偏低,必須補足水分再建堆。

2:預發酵在白天氣溫高於23℃以上時,爲防止建堆後草堆發酵、溫度升高而影響菌絲的生長,需要進行預發酵。在夏末秋初季節播種時,最好進行預發酵。具體做法是將浸泡過或淋透的草放在較平坦的地面上,堆成寬約1.5~2米、高1~1.5米的長度不限的草堆,要堆結實,隔3天翻一次堆,再過2~3天即可移入栽培場建堆播種。

預發酵在實際栽培中可透過分步操作結合進行,即浸透的草從水溝中撈起後即將其成堆堆放,一方面讓其瀝去多餘水分,另一方面適當延長時間,讓其發酵升溫,過2~3天再分開分別建堆。採用此法進行時,應注意掌握稻草的含水量,尤其是堆放在上層的草常偏幹,一定要補足水分後才能播種建堆,否則會造成建堆後溫度上升,影響菌絲的定植。

建堆播種

1:建堆播種前面的工序完成之後,就可以建堆了。堆制菌牀最重要是把秸稈壓平踏實。草料厚度20釐米,最厚不得超過30釐米,也不要少於20釐米。每平方米用乾草量20~30公斤,用種量600~700克。堆草時第一層堆放的草離畦邊約10釐米,一般堆3層,每層厚約8釐米,菌種掰成鴿蛋大小,播在兩層草之間。播種穴的深度5~8釐米,採用梅花點播,穴距10~12釐米。增加播種的穴數,可使菌絲生長更快。

關於堆草的形式,各地可因地置宜地進行。如參照草菇栽培的方式先扎小草把的方式,然後再分層堆疊;或者把料草捆成較大的草把(乾草量5~7公斤),將菌種塞入草把內,再把整捆的草置於地上,一般可將3捆草堆在一起。無論採用何種形式建堆,均必須掌握以下的原則:草堆要儘量緊密結實,以利菌絲生長,有條件的可以碾壓後再建堆;以小堆爲好,一般在1平方米左右,堆高25釐米左右。成片建堆只要便於行走操作,間距可適當縮小,以充分利用土地;堆形以梯形爲好,底層較大,上面向內縮,以便於覆土;菌種塊不要過碎,一般以鴿蛋大小爲好。建堆完成後,選3~4個有代表性的草堆插入溫度計觀察堆溫。

2:加蓋覆蓋物建堆播種完畢後,在草堆面上加覆蓋物,覆蓋物可選用舊麻袋、無紡布、草簾、舊報紙等。舊麻袋片因保溼性強,且便於操作,效果最好,一般用單層即可。大面積裁培用草簾覆蓋也行。

草堆上的覆蓋物,應經常保持溼潤,防止草堆乾燥。將麻袋片在清水中浸透,撈出瀝去多餘水分後覆蓋在草堆上。用作覆蓋的草簾,既不宜太稀疏,也不宜太厚,以噴水於草簾上時多餘的水不會滲入料內爲度。若用無紡布、舊報紙,因其質量輕,易被風掀起,可用小石塊壓邊。

發菌期的管理

溫度、溼度的調控是栽培管理的中心環節。大球蓋菇在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堆溫22~28℃,培養料的含水量爲70%~75%,空氣中的相對溼度爲85%~90%。在播種後,應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調控措施,保持其適宜的溫度、溼度指標,創造有利的環境促進菌絲恢復和生長。

1:菇牀水分調節建堆前稻草一定要吸足水分,這是保證菇牀維持足夠溼度的關鍵。播種後的20天之內,一般不直接噴水於菇牀上,平時補水只是噴灑在覆蓋物上,不要使多餘的水流入料內,這樣對堆內菌絲生長有利。如果前期稻草吸水不足,建堆以後稻草會發白偏幹,致使菌絲生長速度減緩。如果遇上氣溫高時,還會造成堆溫明顯上升,影響菌種的成活,即使以後再補水,也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這不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不利於菌絲生長。室外栽培需備有塑料薄膜防雨,特別是播種後的20天裏,雨水滲入會造成堆內溼度過大。若此期間遇到雨天,可在覆蓋物上鋪蓋薄膜,雨過後即掀去薄膜,並排除菇牀周圍積水。

2:菌絲生長期水分調節菌絲生長階段應適時適量的噴水。前20天一般不噴水或少噴水,待菇牀上的菌絲量已明顯增多,佔據了培養料的1/2以上,如菇牀表面的草乾燥發白時應適當噴水。菇牀的不同部位噴水量也應有區別,菇牀四周的側面應多噴,中間部位少噴或不噴,如果菇牀上的溼度已達到要求,就不要天天噴水,否則會造成菌絲衰退。

3:堆溫調節建堆播種後1~2天,堆溫一般會稍微上升。要求堆溫在20~30℃,最好控制在25℃左右,這樣菌絲生長快且健壯。在建堆播種以後,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時觀測堆溫的變化,以便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堆溫出現異常現象。當堆溫在20℃以下時,在早晨及夜間加厚草被,並覆蓋塑料薄膜,待日出時再掀去薄膜。堆溫偏高時,應找到堆溫升高的原因,採取相應對策。若因稻草浸水時間過短,或吸水不均勻,在建堆後的2~3天,堆溫將明顯升高,可能超過32℃。此時,應將草堆的上半部分翻開,再適當灑水,過2~3天后,再把草堆重新整理好,最好再補種一部分菌種。如果堆溫較高,但不超過30℃,只需把覆蓋物掀掉,並在草堆中心部位間隔地打2~3個洞,洞口直徑3釐米左右,洞深15~20釐米。培養料的堆溫主要受氣溫的影響。培養料是否需要預發酵處理,應根據栽培季節靈活掌握。在夏未秋初,氣溫較高時宜進行預發酵,而在氣溫偏低堆溫難以保持時就不要預發酵。浸草後直接建堆播種,在溫度偏低的條件下對菌絲的生長還可起促進作用。

另外,在不同季節栽培大球蓋菇還可以透過場地的不同遮陽和通風程度來調節堆溫。

覆土

播種後30天左右,菌絲接近長滿培養料,這時可在堆表覆土。有時表面培養料偏幹,看不見菌絲爬上草堆表面,可以輕輕挖開料面,檢查中、下層料中菌絲,若相鄰的兩個接種穴菌絲已快接近,這時就可以覆土了。具體的覆土時間還應結合不同季節及不同氣候條件區別對待。如早春季節建堆播種,如遇多雨,可待菌絲接近長透料後再覆土;若是秋季建堆播種,氣候較乾燥,可適當提前覆土,或者分二次來覆土,即第一次可在建堆時少量覆土,僅覆蓋在堆上面,且尚可見到部分的稻草,第二次覆土待菌絲接近透料時再進行。

菇牀覆土一方面可促進菌絲的扭結,另一方面對保溫保溼也起積極作用。一般情況下,大球蓋菇菌絲在純培養的條件下,儘管培養料中菌絲繁殖很旺盛,也難以形成子實體,或者需經過相當長時間後,纔會出現少量子實體。但覆蓋合適的泥土並滿足其適宜的溫溼度,子實體可較快形成。

1:覆蓋土壤的選擇

覆蓋土壤的質量對大球蓋菇的產量有很大影響。覆土材料要求肥沃、疏鬆,能夠持(吸)水,排除培養料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腐殖土具有保護性質,有團粒結構,適合作覆土材料。國外認爲,50%的腐殖土加50%泥炭土,pH值5.7可作爲標準的覆士材料。實際栽培中多就地取材,選用質地疏鬆的田園壤土。這種土壤土質鬆軟,具有較高持水率,含有豐富的腐殖質,pH值5.5~6.5。森林土壤也適合作覆土材料。鹼性、粘重、缺乏腐殖質、團粒結構差或持水率差的砂壤土、粘土或單純的泥炭不適於作覆土材料。

2:覆土方法

把預先準備好的壤土鋪灑在菌牀上,厚度2~4釐米,最多不要超過5釐米,每平方米菌牀約需0.05立方米土。覆土後必須調整覆土層溼度,要求土壤的持水率達36%~37%。土壤持水率的簡便測試方法是用手捏土粒,土粒變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就表示含水量適宜。

覆土後較乾的菌牀可噴水,要求霧滴細些,使水溼潤覆土層而不進入料內。正常情況下,覆土後2~3天就能見到菌絲爬上覆土層,覆土後主要的工作是調節好覆土層的溼度。爲了防止內溼外幹,最好採用噴溼上層的覆蓋物。噴水量要根據場地的乾溼程度、天氣的情況靈活掌握。只要菌牀內含水量適宜,也可間隔1~2天或更長時間不噴水。菌牀內部的含水量也不宜過高,否則會導致菌絲衰退。

子實體形成期間的管理

菌絲長滿且覆土後,即逐漸轉入生殖生長階段。一般覆土後15~20天就可出菇。此階段的管理是大球蓋菇栽培的又一關鍵時期,主要工作的重點是保溼及加強通風透氣。

大球蓋菇出菇階段空間的適宜相對溫度爲90%~95%。氣候乾燥時,要注意菇牀的保溼,通常是保持覆蓋物及覆土層呈溼潤狀態。若採用麻袋片覆蓋,只要將其浸透清水,去除多餘的水分後再覆蓋到菌牀上,一般每天處理1~2次。若採用草簾覆蓋,可用噴霧的方法保溼。掀開覆蓋物時,結合檢查覆土層的乾溼情況。若覆土層乾燥發白,必須適當噴水,使之達到溼潤狀態。噴水切不可過量,多餘的水流入料內會影響菌牀出菇。另外,還要抽查堆內的含水量情況,要求菌絲吃透草料後,稻草變成淡黃色,用手捏緊培養料,培養料既鬆軟,又溼潤,有時還稍有水滴出現,這是正常現象。倘有黴爛狀或擠壓後水珠連續不斷線即是含水量過高,應及時採取下述補救措施,否則將前功盡棄。

1:停止噴水、掀去覆蓋物,加強通氣,促進菌牀中水分的蒸發,使覆蓋物、覆土層呈較乾燥的狀態,待堆內含水量下降後,才採取輕噴的方法,促使其出菇。

2:開溝排水,儘量降低地下水位。

3:從菌牀的面上或近地面的側面上打數個洞,促進菌牀內的空氣流通。加強通風透光,每天在噴水和掀去覆蓋物的同時,使其直接接受自然的光照。通氣的好壞也會影響菇的質量與產量。在菌牀上有大量子實體發生時,更要注意通風,特別是採用塑料保護棚栽培,需增加通風次數,延長通風時間,有時可長達1~2小時。而在柑桔園栽培,空氣新鮮,可不必增加通風次數。場地通氣良好,長出的菇菇柄短,菇體結實健壯,產量高。

大球蓋菇出菇的適宜溫度爲12~25℃,當溫度低於4℃或超過30℃均不長菇。不同的季節大球蓋菇的出菇期表現差異較大。福建省在10~12月、3~  4月溫度適宜,出菇快,整齊,出菇時間也相應縮短。而深秋或冬季播種,整個生長期明顯延長,其出菇期也會相對延長。爲了調節適宜的出菇溫度,在出菇期間可透過調節光照時間、噴水時間、場地的通風程度等使環境溫度處於較理想的範圍。長菇期間,若遇到霜凍,一要注意加厚草被,蓋好小菇蕾,二是要少噴水或不噴水,防止直接受凍害。在閩粵地區,只要蓋好草被,再加上地溫的保護,其菇蕾可安全渡過,但是如果讓菇蕾直接裸露,氣溫低於0℃,菇蕾受到乾冷風,特別是西北風襲擊,可造成凍害。採用保護棚栽培,即使是連續低溫一般均不會造成凍害。深秋或冬季播種建堆,菌絲生長顯得很緩慢,但霜凍低溫對菌絲體來說,並不產生凍害,可以安全過冬。

出菇期的用水、通氣、採菇等常要翻動覆蓋物,在管理過程中要輕拿輕放,特別是牀面上有大量菇蕾發生時,可用竹片使覆蓋物稍隆起,防止碰傷小菇蕾。

病蟲害防治

大球蓋菇抗性強,易栽培多據栽培的實踐及推廣的情況來看,尚未發生嚴重危害大球蓋菇生長的病害。但在出菇前,偶爾也會見到一些雜菌,如鬼傘、盤菌、裸蓋菇等競爭性雜菌,其中以鬼傘較多見。大球蓋菇的栽培過程,較常見的害蟲有蟎類、跳蟲,菇蚊、螞蟻、蛞蝓等。

採收

大球蓋菇比一般食用菌個頭大,一般食用菌朵重約10克,而大球蓋菇朵重60克左右,最重的可達2500克,直徑5~40釐米。應根據成熟程度、市場需求及時採收。子實體從現蕾,即露出白點到成熟大約需5~10天,隨溫度不同而表現差異。在低溫時生長速度緩慢,而菇體肥厚,不易開傘。相反在高溫時,表現朵型小,易開傘。整個生長期可收3潮菇,一般以第2潮的產量最高。每潮菇相間約15~25天。在福建省的自然條件下,從1月中下旬至翌年的5月底或6月初均可出菇,而其出菇最適宜的季節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和3~4月。

當子實體的菌褶尚未破裂或剛破裂,菌蓋呈鐘形時爲採收適期,最遲應在菌蓋內卷,菌褶呈灰白色時採收。若等到成熟,菌褶轉變成暗紫灰色或黑褐色,菌蓋平展時才採收就會降低商品價值。不同成熟度的菇,其品質、口感差異甚大,以沒有開傘的爲佳。

達到採收標準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體的下部,輕輕扭轉一下,鬆動後再向上拔起。注意避免鬆動周圍的小菇蕾。採過菇後,菌牀上留下的洞口要及時補平,清除留在菌牀上的殘菇,以免腐爛後招引蟲害而危害健康的菇。採下來的菇,應切去其帶泥土的菇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