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發展的方向與戰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張瑞敏

裝修集 人氣:1.9W

張瑞敏:海爾發展的方向與戰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

張瑞敏

毋庸置疑,張瑞敏是中國企業家羣體中的標杆性領袖,但近兩三年來,他的低調更令人好奇。他在思考什麼?他要帶領海爾集團——中國家電業首個千億營收俱樂部成員——進行什麼變革?

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端,這位當年以“砸冰箱”方式打開新天地的人物,準備再次砸開現有的組織“靈魂枷鎖”,這次的大錘就是互聯網。

在對話中,張瑞敏多次提到蘋果公司,言語中透露出對其經營成功的認同和學習、追趕之意。“我們要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遇,打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這就要求每個人都直面這個市場,每一個人都具有企業家精神。” 坐在本報記者對面的他,語氣比往日的平靜多了幾分激情。

在100多分鐘的專訪中,他描繪了未來十年的公司發展願景,也講述了過去十年全球化之路的困惑與收穫。“我們發展的方向與戰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整合全球化資源。我們的優勢就是獲取用户資源的能力,我可以用用户資源換取這些資源。”他説。

這位提出過“休克魚療法”、“斜坡理論”的管理實踐者,從用户資源的原點出發,又提出了一個新理念——“倒逼理論”:讓消費者需求成為信號彈,倒逼員工提升素質、開發市場、做CEO做的事,進而推動整個組織結構和流程的變革,而管理者則成為資源提供者。

這就孵化出大大小小的自主經營體,讓組織結構由“正金字塔”變為“倒金字塔”,撬動這種顛覆的槓桿又是那把新的大錘——互聯網。

互聯網時代

《21世紀》:公司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實現飛躍的關鍵是什麼?

張瑞敏:在每個時段,我們根據當時的環境,找到了一個創新的機會。和其他的大公司比,我認為沒有必要比誰的實力,有意義的比較誰有能力抓住機遇。日本企業界説,一個蘋果打敗了日本所有的企業。為什麼呢,主是蘋果抓住了機遇。

我們當年去日本,所有的公司都接待海爾,唯有索尼不接待。回過頭來看,這是一種封閉的心理。現在看,不管是誰的資源,只有你能整合,那就是你的資源,特別是互聯網時代。我們現在集中全力,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遇,打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這就要求每個人都直面這個市場,每一個人都具有企業家精神。

《21世紀》: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能跟國外的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了,學生與老師平等了,可以這麼理解麼?

張瑞敏:一個是這個問題,另一個是大家遇到了共同的挑戰。國際大公司,人員素質、技術能力高,這是基礎,而一旦流程與市場結合起來,他的這個力量就不得了。我們只不過是希望通過與市場結合,倒逼我們的人員提升素質,倒逼我們提升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這也可以叫做“倒逼理論”吧。

《21世紀》:現在全球最熱門的互聯網企業就是Facebook,你也提到最近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書,如果把全球比喻成一個Facebook大社區,不同的消費人羣和區域市場就是一個個小社區。你們要做的就是發現、滿足這些小社區的需求。是吧?

張瑞敏:對,就是這麼個概念。

互聯網帶來個性化需求,個性化需求帶來營銷碎片化。對於企業來講,不再是定牌而是貼牌,如何知道1000個需求是什麼?過去我們發現不了。現在只有用互聯網才能發現。就像《Facebook效應》講的,Facebook會超越谷歌,原因是谷歌是滿足需求,他們是創造需求。Facebook裏面有4500萬個社區,每個社區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他們因此形成了關係。是個性化的,或者是相對個性化的。也就是説,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無數個小眾的需求,變成相對大眾的需求。

這個挑戰很大。中國企業原來是賣產品,現在要去賣服務,我們就提出海爾要進行這種轉變。很多企業都會質疑,不做製造去做服務了?其實不是,如何抓住個性化需求,滿足個性化需求,這就是賣服務。以我為中心,我生產出來,你要就要,不要我再想別的,這就是賣產品。產品意味着從自我意願出發給顧客提供產品,服務就是從顧客意願出發,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這是我們不斷努力去做的。

倒逼理論

《21世紀》:你在前面提出了一個“倒逼理論”,可以具體説説嗎?

張瑞敏:為了滿足用户的個性化需求,必須以技術創新為基礎,是必要條件,沒有技術創新,用户的個性化需求沒有辦法實現。我們並不以技術創新為中心,而是以用户需求為中心,由用户需求倒逼。

《21世紀》:在全球資源整合上如何進行“倒逼”?

張瑞敏:在互聯網時代,全球所有資源,只要你想用,你都能用得到。我個人定義是,原來是國際化,現在是全球化。國際化是以企業自身的資源,在國際上闖蕩出一條路,類如跨國公司;全球化是以全球的資源實現公司在全球的目標。

海爾也是,研發,營銷我都可以把全球的資源拿過來。目的一個,為了全球化的品牌。我先從國外把品牌塑造起來,我的目標就是國際化品牌。我在國際上得到認可了,國內的消費者也認可了。

全球化資源來了之後,按我們的邏輯將其整合起來。在海爾有很多外國人在那裏工作,可能是某個特別有名的公司的特別高端研發人員,到了這裏,不僅研發一個產品,還得研發一個市場。對他們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洗禮。過去他們研發一個產品就行了,現在得根據市場來研發,同時為這個產品的生死、換代負責。

其實國外的營銷管理學上早就有觀點,產品的研發不應該在實驗室完成,而應該在市場上完成。如何實現很難,等於全流程打通,實現端到端的資源整合。

《21世紀》:中國製造業,早期是中國製造,中國銷售;然後是中國製造,全球銷售;現在全球製造,全球銷售,這個組織架構越來越複雜,如何解決?

張瑞敏:統一的大平台上,變成一個個個性化的區域,這是美國,這是歐洲,這是東南亞,劃到各個區域裏面去。每個區域裏的需求又不同,比如在美國,利用美國在當地的製造,研發,營銷資源,所有資源整合到一起,然後再在整個集團上,實現美國市場的需求。

我們現在在國外網絡營銷上下的功夫比較大。商場裏的品牌都是祖母級的,不能與他們硬拼。電子商務卻能吸引國外年輕人的注意。

全球製造,全球銷售,特別是到發達國家去時要解決一個觀念問題,就是害怕不敢進。通過進入發達國家,打消這個顧慮。比如德國市場,都認為很難進去,(我們決策要進之後)一下子就把我們的人逼迫起來了。

美國人説,是因為有了偉大的敵人,才有了偉大的美國。首先要找一個強勁的對手,自己的人一下子刺激起來,就像柳宗元的《敵誡》説的,“敵存滅禍,敵去召過”。找一個最強勁的對手,能把自己的素質提高起來,一下子起點就很高。這個基礎上,再到其他地區去,一定爭第一,可以爭第一。

全球化願景

《21世紀》:隨着三網融合趨勢的發展,未來家電會有計算、存儲、通訊的能力,這對中國的家電廠商來説,也是一個挑戰和機遇,如何面對?這個行業可能會被重塑,海爾的話語權會加強麼?

張瑞敏:我如果手裏有用户資源,這些資源我都可以整進來。比如説物聯網,之前大家都以為是一個新的巨大的機會,但始終很難啟動,是朵不下雨的雲。思科這些公司,他有技術,技術能力很強,他(在發展這一塊時候)願意找海爾,為什麼?你找到用户,就找到市場,就能落地。再有技術,不接地氣,也沒有市場。

三網融合,我説一定做好整合,一定是三屏融合,電視是大屏,電腦是中屏,手機是小屏,IPAD可以是手機、電腦與電視。企業不能自戀,《創新者的窘境》中將創新分為兩種,延續性創新與破壞性創業。延續性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把產品做得盡善盡美,破壞性的創新是顛覆原來的邏輯,重尋新路徑。對企業來講,更多的要做破壞性創新。

我還是要説,創新是基於用户的需求進行倒逼。我們現在一部分是延續性創新,比如產品研發部門,把產品做得盡善盡美;一部分是破壞是創新,比如集團研發部門,顛覆現有的模式。一種是現在,一種是未來。

比如蘋果的產品,體現的是時代性,到現在為止,諾基亞的量比蘋果大很多,影響比蘋果小很多,原因是諾基亞比時代慢了半步。諾基亞提供給用户的,是一個通訊工具,而蘋果提供了一個進入信息時代的終端。現在是網絡時代,誰能把用户帶進網絡時代,誰就會贏。載體是什麼反而不重要。

《21世紀》:海爾已經做到年銷售額1000億,未來的目標是營收更高的公司,還是創新引領全球的公司呢?,

張瑞敏:我們目前有兩家上市公司,青島海爾(27.81,0.41,1.50%)()負責製造、產品研發。海爾電器()主要是渠道,也就是佔了微笑曲線的研發和營銷兩端。我有的時候想,未來應該更像一個T字,研發與市場連成一條直線,不再拐彎,但製造這一豎應該外包,整合外部資源。特別是黑電製造,怎麼做,也比不過富士康。

未來十年我們發展的方向與戰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整合全球化資源。我們的優勢就是獲取用户資源的能力,我可以用用户資源換取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