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設計跨界思維,彭徵

裝修集 人氣:1.69W

彭徵:主張設計跨界思維

彭徵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碩士畢業,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高級室內建築師,主張空間設計的跨界思維。從事建築、室內、景觀等多領域的設計實踐,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建築感和現代簡約的風格,曾獲香港亞太室內設計大獎和金堂獎。

彭徵學美術出身,做過漆畫、平面、雕塑,過度了純粹創作藝術家的階段,在05年和合夥人創辦了共生形態設計公司,專業從事職業化的室內、景觀、建築設計。代表作品包括“‘風動紅棉’廣州亞運會景觀創意裝置設計”、“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凱德置地御金沙售樓部及樣板間”等。

談“共生形態”--講求設計的跨界思維

筆者問及“共生”、“形態”是謂何意?,彭徵釋義説:“中國正處於高速的城市化發展階段,這種高速巨量和大規模的社會建設事業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我們希望用這個詞語來勉勵自己。因為在做一件設計的時候,我不僅在影響人的生活,而且也致力於中國城市面貌的呈現,也是我們最初所談到的中國原創,而且希望同行一起來“共生形態”,在某種意義上,這個詞組頗具歷史關懷感。”

從共生形態的信念鞭策到設計師具有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彭徵説,“做設計要講求空間設計的跨界思維”。

“現在專業市場越來越細分,反而導致我們好的設計人才也越來越稀罕。我在國外瞭解的情況與國內不大一樣,因為他們一個項目下來,可能是以建築師為中心,並由建築師去組織相關專業的同行一起來完成項目。比如國外的服裝,建築,產品設計等各領域的交流是相當多的,跨界也很多。而在中國因為市場的細分,加上行業一貫以來的工作習慣,導致各個專業脱節,甚至有壁壘,比如學規劃的,不去了解景觀;學建築的,不去了解室內設計,做出來的東西不但整體性欠缺,而且風格也不統一。所以,設計要學會站在“門外看門內”,要具備跨界思維。”

談現狀--想一直走設計這條路

筆者看了彭徵的履歷,獲得頗多的設計類大獎,他態度卻是低調的:“其實對參賽,比較被動,因為市場拓展這一塊我不是很擅長,隨着公司越來越規模化,我們也非常鼓勵設計師參賽,包括我個人也一直把相當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設計上。共生形態比較注重設計作品的質量,每年也就出幾套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有時會也因為過於注重作品的質量而推掉很多的設計工作,因此我們也很樂意向大家展示我們的成果。最近快忙暈了,有個酒店的設計工作,還有些是地產商的一些樣板間的設計,都在趕“五一”消費節點。我本人對建築比較感興趣,除了常規的室內設計,最近還在做兩個建築。一個是西安長安路的地標性建築,我們在做外觀設計;另一個是商業機密就不方便説了,是惠州那邊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度假區,在做一個度假公寓。”

談理想人居--人和自然最大程度接近

從工作回到生活,彭徵的狀態是絕對放鬆的,這體現在他家的居住環境裏。大道至簡,極致簡單是彭徵家的特色。入户花園的鵝卵石與盆栽、竹簾相映成趣,拐入玄關後除了那肆無忌憚的一片純白,雅緻大氣的中式線條,還有很多學生時代的畫作——各種讓人玩味的表情,配上最樸素簡單的裝飾,這一切説明了房主是個不願落入俗套的人。

對於室內設計最理想的人居環境應該是怎樣?彭徵自有觀點:“我們現代的建築不應該是快餐建築。混凝土廉價、快速的這些特性都符合城市化的需要,也正因為我們的建築都是混凝土,就需要給它穿件衣服,於是就誕生了裝飾行業,要刨根究底的話,這種建造方式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符合真正意義上環保的人居理念,我覺得要打個問號。我越來越覺得現在的建築就是在一個混凝土的房子裏面貼上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再把它當做商品賣掉,實際上我們室內設計師在做的東西很多時候跟建築是無關的,跟裝飾有關。現如今的市場狀況決定了我們大部分都在從事這樣的工作,這個工作性質很無奈的,然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的風格,其實也就是各種各樣的“裝飾”產品。理想的居所應該是建築和室內是合在一起的,人和自然能夠最大程度的接近,理想的人居環境是能夠溝通的一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