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鄉遭遇“身份門”

裝修集 人氣:1.95W

一個好的惠民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變了調,漏洞在哪裡?該怎麼解決?

縱深

“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背景下的家電下鄉,在實施中並非一帆風順——

家電下鄉遭遇“身份門”

“假農民”

是怎樣出現的?

2009年2月1日,江蘇開始家電下鄉,政府財政補貼1.5億。事實上,自2007年開始推廣的家電下鄉政策,在推廣中一直沒有中斷過非議。加上“質量門”、“冒牌門”等一些劣質產品的影響,家電下鄉政策曾一度被推向風口浪尖。

隨著質量監督和推廣的監控的日益完善,產品的信譽開始有所回升。但是因為購買手續繁瑣,農民購買需求一直低迷。手續簡化後,銷售掀起高潮,不過,又出現了大批“假農民”。

政府介入下拉動內需

近年來,惠農政策密集推出,農民兄弟享受到了實惠。而農村市場的廣闊,也令不少企業蠢蠢欲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電下鄉政策自2007年在青島等三省一市推廣以來,農民又再一次擔當著重任,僅2008年,國家財政104億元的補貼,累計拉動消費9200億。

事實上,一開始的試點,也僅是彩電、冰箱、手機三類產品給予銷售價格的13%的財政資金直補。“河南等地農村手機的普及,得益於13%直補的刺激。”在揚州打工的河南人戴凱,這麼評價家電下鄉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他稱,除了手機外,其他兩類產品,很少見村中人買,手機也多是外出打工的人才買的。

然而,要讓農民買更多東西的企業,還是不斷地加入下鄉。

從2009年2月1日起,家電下鄉在原來14個省市的基礎上,開始向全國推廣,產品也從過去的四個增到八個,除了之前推出的“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之外,本次家電下鄉又新增了摩托車、電腦、熱水器和空調。它們和彩電等產品同樣享受國家13%的補貼。各個省市可以根據各地區不同的需求在這四個產品中選擇兩個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