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的肩膀上,約翰·範·德·沃爾特

裝修集 人氣:2.72W

約翰·範·德·沃爾特:站在中國的肩膀上

“我第一次來北京是在1999年,那時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才剛剛建成。”說起北京的迅猛發展,荷蘭建築師約翰·範·德·沃爾特感慨萬千,“現在,三號航站樓都早已投入使用,新空港又在規劃中了!”

約翰位於安定門外的建築師事務所具有顯而易見的現代歐式風格,尤其是進門處,用青磚堆壘出的凹凸有致的湖面狀牆壁匠心獨運,辦公室裡充盈著濃郁的咖啡香氣,約翰待客用的卻是福建的功夫茶具和泛著玲瓏光澤的綠茶。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來中國13年,這句諺語是約翰說得最好的一句中文,他認為只有放下自身固有的觀念,才能理解和吸收中國的文化,跟上中國崛起的步伐。

約翰的新書《你不能改變中國,中國會改變你》被廣為傳頌,在他的荷蘭同行,央視新大樓的設計者雷姆·庫哈斯的辦公桌上,也放著一本。

對於這本寫作了整整三年,耗費了他大量心血的作品,約翰似乎並不以為意,倒是如何在第二天的“六一兒童節”陪兩歲的兒子一起慶祝,讓他頗有些糾結。

中國建築師也很強大

5月中旬,應王澍之邀,約翰到杭州做一個大學生設計作品大賽的評委,見到了王澍8歲的兒子。他問小傢伙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對方乾脆地回答說,“建築師”,再問他做建築師的目的是什麼時,小傢伙更是直截了當地說,“修我爸爸設計的房子!”

說起當時的情景,約翰仍然忍俊不禁。但提到對於王澍此次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感受時,約翰非常認真地說:“我非常高興中國人能獲得這個獎項。中國各個城市發展得如此快,和很多中國建築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國外對這一點並不瞭解,王澍的獲獎就是向世界宣示,中國建築師這個群體也是非常強大的。”

約翰認為,王澍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像所有城市都熱衷於建CBD那樣追逐潮流,而堅持使用很鄉土、很傳統的元素設計一些地域性建築,“他把焦點放在這個上面,做跟傳統文化和經濟現實有關聯的設計。”

說到和國內建築師的區別,約翰一邊指指頭,一邊又拍拍胸口,笑著說:“國外建築師在進行設計時比較專一,就是單一地進行‘設計’。但國內建築師除此之外,還需要知道甲方心裡在想什麼。”

約翰認識到這一點用了四五年的時間。“甲方的想法會變,經常變,你往前每邁一步,就需要請甲方過來看一看,及時瞭解甲方的思路,以確定自己是否跑偏了,然後再邁下一步,否則就會做許多無用功。這要求設計師具有很強的彈性。”

“要想紮根中國,必須放棄原有的自我,但我又很難變成一個徹底的中國建築師,我現在所擔當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角色。”約翰指了指牆上張貼的一幅設計作品效果圖,“我們設計的建築,表面上看是一種抽象的圖形,但實際上都包含了與甲方心理上的某種對應與契合。”

圖上展示的是位於北京大興的正在建設中的創意文化廣場,“你看我們做的這個由許多盒子狀的單元組合而成的設計,這個為什麼和甲方有契合度呢?”約翰解釋說,“我們在這裡使用的是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概念,印刷時每個方塊字上上下下變化,而我們設計的這些單元也是參差錯落的,所以,整個建築立面很時尚很現代,但傳統文化的元素也融匯在其中。這樣甲方就容易認可接受。”

紮根中國

“我的每個設計都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各種衝突中產生的,但結果又都比較好。”約翰沉靜地敘述著,金黃色的捲髮隨著他的手勢微微躍動,顯然,對如何紮根中國,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自處,已近不惑之年的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中國不少建設專案週期短,留給設計師的時間非常少,“別的事務所一直很不適應這種快節奏,但我們比較適應了,所以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機會。”約翰說,在荷蘭,做一個普通幼兒園的設計也需要六至七年的時間。荷蘭的一些建築師在接到來自中國的設計邀請時,會給中方發過來一個冗長的週期計劃表,“我們看到這個計劃表,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這樣的速度怎麼在中國做事情?”

“我們和其他國外的事務所不一樣,他們的辦事方式,有點像開著飛機,不停地向下投擲包裹,這個設計投到中國,那個設計投到其他國家,而他們自己卻從來沒有落過地,一直在上面飛。”約翰形象地比喻說,“做完一個設計後,他們甚至搞不清楚這個建築是在中國的哪個省哪個市,而我們就一直在做一些能紮根中國的建築。”

1999年,受清華大學邀請,約翰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那時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剛剛完成,“從我的角度看,這個設計確實不錯。但是清華的教授們卻認為,從中國人的角度看,這不是一個好的設計。”這種中西方之間的認知差異讓約翰感到非常有趣,數年在中國的實踐讓他得出結論:“中國正在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同時,其背後又承載著五千年紛繁複雜的厚重歷史,想讓這樣背景下的中國人接受自己的設計,就必須紮根中國。”

約翰在他的書《你不能改變中國,中國會改變你》中提到,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建築,還有很多建築之外的東西。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這和“腐敗”有一定關聯,但約翰卻平靜地回答,“沒有什麼聯絡。解決腐敗問題需要漫長的時間,荷蘭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經過了幾百年來才轉變到比較純粹的層面。這方面改變起來不容易,慢慢來,只要能相對地給大家提供一些公平的機會就可以了。”

所有的事情都變了

作為一個出色的建築師,約翰著述頗豐,問及他寫作的初衷,他聳聳肩,想了想說,“在阿姆斯特丹的時候,我還很年輕,憧憬在中國的美好前景,後來發現想象和現實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因此經常會做一些小的記錄留存下來。”

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前,荷蘭和德國等國家的電視臺常有記者過來問他,在中國到底會遇到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等,這讓他覺得有必要把自己日常積累的那些心得體會整理出來,為每個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提供一些指導。

和初來中國時相比,說到對中國今天的印象時,約翰大聲說:“所有的事情都變了!”

“13年前,中國房地產尚在起步階段,各方面的限制比較嚴格,而現在各方面的限制會小很多。唯一沒變的,是專案的設計週期仍然比較短,只要這個專案決定開始推進了,給設計留的時間總是比較少。”約翰說,“那時甲方還不夠自信,外國建築師的生存比較容易,設計很容易被接受。現在甲方更自信了,更有批評意識了,這種時候你的東西相對就不容易獲得他的認可。但這是一件好事,能讓你更努力地把設計做好。”

約翰認為,在進行設計時,不應單向度地僅僅從建築的角度去考慮,而應該從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去綜合考量。“建築師拿到一個專案後,它的地理位置,跟城市的關係等等,會牽涉到各行各業,各個層面。現在人到達一個地方非常容易,人到了以後,會把觀點帶過去,和當地的文化形成某種程度的融合和共生,我們事務所比較細緻的研究內容就是,我們每到一個城市,都會拍攝當地人群的行為影象,目的就是看城市之間的差異化到底有多大。我們最後發現:整個世界的趨同性越來越強。因此,建築師的使命應該是如何讓這個城市不一樣,讓它具有獨特的個性。”

約翰用他的大手端起小巧的茶杯呷了一口茶,顯然,在他標榜的“跨文化設計”理念中,他原有的文化屬性正在悄然減退,而他的飽含中國元素的設計所展現出的個性卻日益豐沛起來。

“目前我還看不到任何離開中國的理由。”提及未來的發展,約翰躊躇滿志地說。

約翰·範·德·沃爾特(John van de Water)簡介: 2004年至今,荷蘭NEXT建築事務所設計總監,國際註冊建築師。2003年畢業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2006年至2007年任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研究生導師。出版作品:《大都市的印象——城市的未來》《如何紮根中國》《你不能改變中國,中國會改變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