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秀中的當代設計“觀”,祝曉峰

裝修集 人氣:1.74W

祝曉峰:山水秀中的當代設計“觀”

祝曉峰:山水秀中的當代設計“觀”

個人簡介:

祝曉峰,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深圳大學建築學學士。2004年在上海創辦山水秀建築事務所。

建築來源於人對自然和生活最基本的感知。21世紀的建築不僅要響應人的需求,更要積極擔當人與環境之間的媒介。山水秀通過思想的進步和實踐的積累,使建築成為令人嚮往的生活體驗,成為物質和精神的共同載體。

山水秀的建築作品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參加的主要展覽有:2006年荷蘭建築學研究院(NAI)中國當代建築展,2007年和2009年深圳雙年展,2008年倫敦維多利亞/阿爾波特博物館(V&A)創意中國展、法國建築與文化遺產博物館中國當代建築展、比利時建築文化研究中心(CIVA)建築烏托邦展、2008年~2010年東京建築新潮流展、2009年北京不自然展、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等。近期作品包括:朱家角人文藝術館、東來書店、連島大沙灣海濱浴場、勝利街居委會、金陶村活動室、青松外苑、萬科假日風景社群中心、晨興廣場寫字樓、新虹橋快捷假日酒店、上海包玉剛中學、嘉定大裕藝術村等。

當代建築設計儼然成為國人明確民族熱情的又一機會,觀景的愛好如今有了新去處。但探索建築本土化的嘗試並不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的,其嚴肅性也並不會在媒體的簇擁和熱捧中被消解。如同上世紀中葉的上海電影已經運用象徵意象一樣,中國的建築本土化早在上世紀40年代已有創新,也有身份的轉換和視角的挪移或者研究的變化。

 有今有古,有山有水

中國畫和中國傳統園林景觀一樣,都注重移步易景間的美學體驗,也體現了建築營建中避讓咬合的謀劃思路。中國畫不同於歐洲伴隨科學和科技發展的繪畫歷史,而是關注繪畫中反映出的主觀意識裡的空間美感,以多視點組織山水圖景,影響卷軸畫的傳統。散點構圖正是“觀”的切入點。“我幼年喜畫山水畫,中國畫中‘觀’的概念可能正是我的樂趣所在。‘觀’首先要視野廣闊,將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關照到。和客觀世界保持一點距離,以這樣一種心態將建築、自然和社會放在同等的環境中去觀看,我相信這種觀念和山水畫創作之間有一定一致性,也是對建築與人、自然、社會之間發生關係的寫照。”祝曉峰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山水秀,其意正在於此。“任何建築設計都須落實在體驗和建造中,而體驗過程本身的一個個片段可以被抽離出來,這種片段的重疊可以被看做具體的經歷。我的設計本身即是將具體的體驗組織、串聯起來,其方法和思路也類似於山水畫的構思。”

祝曉峰的“觀”,不侷限於在創作中尋找符號性的思維節點以組織創作,也兼而在當下提倡一種大視野的全域性精神,並可看做對文化相對性的內在心理判斷。“不管是自然場景還是社會場景,人們在其中的經歷和點滴記憶,只有:“觀”這種觀念能夠實現其抽象化——建築師好像在宇宙看地球上發生的事情,能夠看透建築內部的變化。也許建築師不能確認停留者在建築中做什麼,但可以揣摩他的行走路徑,這就是一種設計。”微觀上,祝曉峰感興趣於園林中具體的移步易景之態,更具抽象意義的對建築佈局和建構的“觀”貼合了他的專業背景,並也延伸為一種設計方法。“在對別人的體驗想象中將路徑按照我的角度組織在一起,再具體設計每一個區域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方法,可能我對這種方法比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