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北京的文化底蘊與城市定位,張開濟

裝修集 人氣:6.51K

  

張開濟:古城北京的文化底蘊與城市定位

張開濟

對張開濟的履歷,不必做過多的介紹,看看他的設計作品就可以了——天安門觀禮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友誼賓館、北京天文館、三里河“四部一會”等。當然,大多數人只注意建築而不注意建築師,人們心裏,建築往往比建築師更重要。

記者:建築師被賦予藝術家的地位是從您這一代開始的。但是到目前爲止,建築師的概念還有些混亂,建築設計還更多地被歸於工程技術一類,主要在理工科考生中招生,而對建築本身的人文性質和美學性質識不夠。陳志華教授說,他在清華講建築史、建築美學這些課程,連建築學生都不感興趣,這種情況,聽起來就有點嚇人了。

張開濟:現在就是這個樣子的。美學修養是慢功夫,現在的年輕人都急着掙錢。建築既要講實用又要講美觀,片面強調哪一面都不對。

記者:剛纔說到,張永和的設計儘管現代性很強,但他吸收了許多古典的民間的元素。您在設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時候,設計了一個空廊,使空間變得靈動和剔透,豐富了建築的空間語言,使宏偉建築不陷入沉重和呆。人們進入博物館的時候,內心有一個節奏的調整,十分高妙。這奇思,是否也受到了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建築的啓發?

張開濟:設計這個空廊,說起來還是迫不得已。在天安門廣場出整體方案的時候,人民大會堂的總建築面積爲17萬平米而我這邊,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的建築面積只給7萬平米,跟人民大會堂比起來相形見絀,只是個小弟弟,而在空間格局上又不能不對稱,怎麼辦,我就來了這麼一手,打腫臉充胖子。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看起來還挺好,算是因禍得福吧。

記者:周恩來在看方案的時候,曾經對您的方柱提出意見,認爲人民大會堂的圓柱粗,歷史博物館方柱細,不對稱,希望您加粗方柱,您堅持己見,說服了周恩來。

張開濟:對。總理很重視專家的意見,絕不越俎代庖,不像現在某些領導,搞長官意志。圓柱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透視效果都是一樣的;方柱不同,正面看最細,四十五度角看最粗,因而,不能再加粗了,否則就顯得很蠢。設計要以人爲本,任何建築,都是爲人類服務的。中國人搞建築,喜歡把規模當成最高目,一味追求“宏偉”、“氣派”,這是一個認識誤區,大而無當,內容不好。比如某某部的辦公樓,光臺階就幾十層,人走上去要老半天,累個半死,還有什麼工作效率?這種高臺階,是封建意識的表現,根本不實用,也談不上美觀。天安門廣場的設計也有問題,如果你從歷史博物館到人民大會堂參觀,得走半天,光曬就曬得夠嗆。建築以人爲本,實際上是民主思想的體現。我八年代曾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辦過一個展覽,透過建築介紹中國人的生活。建築是爲生活服務的,那個展覽十分生動,引起外國人很大興趣。建築不是爲了講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