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宋微建:設計應迴歸自然

裝修集 人氣:3.09W

宋微建:設計應迴歸自然,天人合一

宋微建

上海微建(Vjian)建築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首席設計師

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 理事

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 專家委員會 委員

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第十二專業委員會 會長

蘇州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客座教授

畢業於深圳大學建築系。

2005年,創辦了以個人名字所命名的上海微建(Vjian)建築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80年代開始從事室內設計,在酒店、老建築改造、博物館設計等方面見長。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宇宙觀。在設計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探索與發展,是構建宋微建空間設計的核心觀念。近年來創作了一系列具有“新江南形式語言”特色、影響深遠的作品。

獲獎作品

1991《國家森林工業館》獲 “最佳設計裝修獎”並獲“最佳設計師”稱號

1995 德國國際森林工業展覽會《中國館》獲“最具民族風格特色獎”

1998《蘇州會計師事務所辦公樓》獲“新西蘭羊毛局中國室內設計大獎”

1999《葛蘭素威康(蘇州)製藥有限公司》獲世界著名工程管理公司美國克瓦納約翰頒發的“項目質量控制大獎”

2005《蘇州老東吳食府雅都店》獲“2005年中國十佳飯店評比第一名”

2006《同裏湖度假大酒店》獲中國飯店協會評比的“飯店室內設計一等獎”

2006《廣西貴港國際大酒店》獲“最佳酒店大堂設計作品獎”

2007 酒店獲“中國酒店設計大師賽-最佳照明設計獎”

2009《南通金園會所》及《上林苑別墅》獲城鄉建設部頒發的“特色中式建築規劃與設計獎”

個人榮譽

2004獲中國建築裝飾協會頒發的“全國傑出中青年室內建築師”稱號

2004獲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頒發的“全國有成就資深室內建築師”稱號

2005獲中國國際飯店業博覽會“中國十佳酒店設計師”

2005獲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頒發的“中國室內設計十大年度封面人物”

2008獲現代裝飾年度評選“國際傳媒傑出設計師”

2009 獲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頒發的“1989-2009中國室內設計二十年傑出設計師”稱號

2009 獲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裝飾藝術陶瓷專業委員會頒發的“最貼近行業的創新、設計大師”。

2009 獲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頒發的“中國地域文化精英室內設計師”稱號

上海微建(Vjian)建築空間設計有限公司是成立於上海的一家專業設計機構,由宋微建領銜的設計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爲客戶提供室內設計、建築設計、環境設計、城區改造等領域的專業服務,其作品在海內外設計比賽中屢次獲獎。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宇宙觀,在設計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探索與發展,是構建宋微建空間設計的核心觀念。近年來,宋微建及其團隊專注於以“新江南形式的語言”進行創作與實踐,運用傳統文化與時尚相結合的手法,完成了一批創意獨特,影響廣泛的作品,他的設計作品常常在浮躁的當代向世人傳遞出一種心平氣和、純淨灑脫的大自在、任自由。近日筆者有幸對上海微建(Vjian)建築空間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設計設計師的宋微建先生進行了一次專訪,更深刻的瞭解了他在設計理念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上獨特的認知。

記者:微建經過七年來的發展,請您談一下對上海設計行業的認識。

宋微建:我從事設計行業有20多年,當初來上海發展的動機也明確,因爲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世界的視窗,在上海能最先體會到國際設計行業內的資訊。首先,在上海發展的這七年讓我深切感受到,上海是一個很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我在上海的這幾年有機會參加了一些評選,獲得了“全國傑出中青年室內建築師”、“中國室內設計二十年傑出設計師”等榮譽,這讓我感受到上海讓作爲國際化都市海納百川的胸懷,否定了之前認爲上海具有排外性的錯誤理解。

其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追趕國際潮流,中國室內設計界急於與傳統撇清關係,急於與“國際”接軌,駛向“未來”,而把自我丟失,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這也與現在的商業炒作有很大的關係。前段時間,評了一個“最醜建築獎”,它們有着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都不是本土文化的建築,其中有三到四個是模仿白宮的造型,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說明現在建築的盲目性,把建築當作室一種炒作的工具,而忘記了建築本身的社會意義。而近幾年上海逐漸清晰了作爲國際大都市自身的定位,開始迴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近幾年很多設計已經開始慢慢的轉向國內,不再一味追趕國際潮流,這是一個積極的現象,當然這種轉變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慢慢的從粗狂的認識逐步歸於理性,慢慢的發現我們是誰,我們應該怎麼做設計。比較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沒有多少有說服力的作品。不過現在普通民衆對建築的優劣的評價也慢慢的達到一個共識,對一個作品的好壞,給出了明確的優劣的評價與認識,這也是對建築設計認識上的一種進步。

作爲我個人來說,經過這七年在上海的發展,讓我對自己的設計越來越有自信,對設計行業的發展也越來越有自信,也讓我覺得作爲一箇中國設計師而感到一種自豪。

記者:您是如何看待目前空間設計行業的發展水準。

宋微建:從目前的現象來看,現在的空間設計有一點偏離室內設計的本質意義,主要表現在過度的形勢主義,實際上室內設計主要解決的是人與環境、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而現在的設計太注重形勢,忽略了實質問題,這主要是因爲我們的空間設計的出身有問題,空間設計的出身是來至於美術、裝飾,我們行業的名稱也被稱爲“裝飾行業”,這個上一次在論壇上也提到過,其實“裝飾”用於空間設計的定義是比較狹隘的,對於一些初學者和民衆來說,他會認爲這個行業就是做軟裝,做一些塗脂抹粉的事情,所以對於設計師來說,不管是原創、還是借鑑都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設計,而沒有注重設計的主要內涵,所以對於從事設計行業的人來說,首先要苦練內功,提高自身的水平,要對人與建築環境的關係進行深刻的研究,不能流於表象。

記者:請您談談中華傳統建築文化在現代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宋微建:我們這個行業的很多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就像對“空間設計”的理解一樣,只停留在表面、在形式上。我們並不需要花大量的功夫去研究中國的文化,你可以透過一些現象去看本質,你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建築、繪畫、藝術、醫學、哲學、生活觀念都是相通的,如果從宏觀上去看中國文化,你會發現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對自然中不完美的地方進行改造,另一方面是人要順應自然的發展。,我們要從“本”和“道”上找到答案。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我們,那麼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一些素材爲現代設計服務,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會取之不盡。

其實中國人的內心世界裏有一種抹不去的中國文化基因,只要你去關注, 它自然就會呈現出來,改革開放到現在,無論是什麼時候,我們對中國文化、中國的生活方式根本上沒有發生改變,雖然西方文化進入並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也並沒有因此懷疑、改變過自身的傳統。我記得張藝謀早前拍的片子在國外獲獎的時候,被國外記者問起,在好萊塢大片衝刺着國際市場時,怎麼有信心能保證自己所拍的片子可以在中國受到民衆的歡迎。張導回答說:只要中國人還在吃中餐,我就有信心。事實上這也是帶着一種核心、根本問題在思考。那就是我們並沒有丟棄自身的傳統文化,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不可能被近二百的文化所改變、取代。對於我們從事設計來說,也要從根本上去思考問題,去關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立足於自身的生活方式,自身的傳統文化。

比如說蘇州園林,它的設計中就包含了深刻的中華傳統文化理念,例如其中一個重要的設計理念“壺納天地”,就是說一個茶壺大小的空間可以容納天地萬物,因爲這樣一個理念,出現了盆景藝術、假山、塘荷、盆荷、碗荷。另一個特點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便是中國文化中所說的“道法自然”,講究的“因借”的觀念,不做作,不着象,不執著於外在的形勢,強調的是“得意忘象”,不執着於“象”而要抓住“意”。這幾年無論是在學校講課,或是同行業間的論壇、交流我一直強調一點,我們中國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一定要“形而之上”,不能“形而之下”,中國人常說“形而之上爲之道,形而之下爲之棄”,所以要從“道”上面去理解,在以後的設計中就能遊刃有餘的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再例如貝聿銘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提出了一個令世界都不能理解的關鍵詞“不高、不大、不突出”,這是在任何建築學上從未被提及過的。實際這個理念包含中國文化深刻的哲學思想“不做作、不浮誇、不做任何超出身份的行爲”,這就是中國文化五德中之一的“節”,這幾年我對貝老的這句話又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更讓我信服,他所提出的“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象”,而它的內在本質就是爲了“更高、更大、更突出”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他的手段是“以小見大”,充分體現了貝老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也中國傳統獨有的文化在建築上的體現。在許多場合我都說過,貝老是一位具有中國哲學思想的建築師,無論他在中國還是美國,他的思想都是中國的。他在做盧浮宮擴建的時候,在盧浮宮裏放了一個“不是東西的東西”,使他成功了,無故有偶,就像是在北京天安門前放了一個“鳥蛋”一樣,運用的都是中國“有”與“無”的思想。如果我們完全是從物質現象去看待這件事,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是如果從感性的意向的角度去看待就會被人們接受,它是人類的智慧與想象。

我現在在杭州做一個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的住宅方案,當時業主提出怎樣保證做到建築50年不變,我回答說:向後看,我們有着五千的中華文明做後盾,向前看,整個世界並沒有一條非常明確的道路,可以讓我們走下去,我們都需要摸索,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屹立不倒的。這是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不管在什麼時候中華文化是不能缺失的,也完全可以與當今的科學結合起來,世界文明是不可缺少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也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記者:目前空間設計市場發展是否有瓶頸?是哪些?您認爲如何突破。

宋微建: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第一,基本素養的欠缺,其中包括對設計的認識不足。前面也講到了,由於設計行業是從美術出身,從視覺形象出身,難免會偏愛形式的創造,忽略了對事物本質的研究,所以作爲一個合格的設計師,我覺得要清楚自己是做什麼的,造型是一方面,造什麼纔是最重要的。設計來源於生活,如果沒有從本質上去了解生活,也出不了好的作品。還有一點設計師要具備前瞻性,如果只能做到現在讓人眼前一亮,可能明天就會被淘汰,如果做到今天滿意的,可能作品還沒完成就已經落伍,所以設計師要具備二個基本的專業素養:對設計的認知與前瞻性。

第二,要擺正設計師與客戶的關係,作爲一個設計師,要明確自己的從業目標,你的任務不是完成自己的設計而是爲客戶、業主實現目標。有些設計設很痛苦,覺得因爲業主的要求而不能滿足自己設計風格,這是設計師對自身行業認知的錯誤,設計不是一個完全自我的個人創作,不同於繪畫藝術。越本質越好,設計師只能做性格演員,而不是本色演員。還有一點阻礙設計師能力的提高是自信不足,主要是受外來的物質影響太太,受潮流牽引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能夠找到這些問題的所在,自然也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透過這幾年對中華文化的學習,慢慢的覺得自己的作品在創作構思中比較遊刃有餘,知道怎樣拿起,怎樣放下,過去是事無鉅細,總覺得做的不夠,而現在逐漸掌握什麼是點到爲止,不能做的太“滿”,就比如一幅畫要有留白。而怎樣做到點到爲止,也是考思想支配的,不是靠借鑑、模仿、抄襲別人就能解決的。一直想和同行們分享的一個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鑑,一定要在思想層面,道德層面上,這樣中華文化才能發揚光大。對於以建構空間爲己任,影響着生活,影響着人們情緒、情感的設計師來說,我們需要繼承,要從傳統那一頭接過對木石磚瓦種種材質的敬重,接過對人文世象的熱情關注,更接過對自然、對“天人合一”的透徹悟解;更需要跨越,跨越傳統文化的符號表象,回到本源,回到設計原點,滋生出新的建築和室內形式,這是我們設計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