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性迴歸—包裹式住宅

裝修集 人氣:1.78W

原始人類的居所,大部分都僅僅有單獨一間,遮蔽簡單。但是隨着發展,這樣一種內部開敞的居住模式逐漸消隕了。也許不僅僅是因爲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吧——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並不僅僅停留在生理特徵的比較確認;隨着人逐漸脫離動物的矇昧,同時豐富起來的還有人的心靈與頭腦。具有保護私密性的外牆的出現,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遮羞布,它的存在還能防止人的靈魂被偷窺與打攪。人們喜歡將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和這討厭的"城市"——殘酷的生存環境、雜亂無章的街景、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光怪陸離的花樣——隔絕開,作出抗拒的姿態。然而另一方面,媒體對生活的無孔不入,久而久之,已使人們從最初的惶恐轉爲安之若泰。人們習慣了大明星小人物在電視上談論自己的家長裏短,習慣了在超市、銀行、電梯等場所被人直接 、間接地監視。曝光不再可怕至少不再新鮮;對電子時代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而言,它猶爲自然,甚至讓人不無嚮往,因爲可以乘機出風頭。

私密性迴歸—包裹式住宅

私密性迴歸—包裹式住宅 第2張

私密性迴歸—包裹式住宅 第3張

私密性迴歸—包裹式住宅 第4張

但是,事實上,關於家庭,“最重要的一點是家庭領域與公共領域脫離。正是由於這一脫離,人們才從公共領域退回到家庭中,進而產生將家庭結爲一個整體的凝聚力,並在家庭成員間建立 起感情的紐帶。”換言之,只有具備了“從公共領域撤退”的前提或“爲的是從公共領域撤退”的潛臺詞,人們纔會注意到或發明出讓家庭獲得個體意義的“感情的紐帶”。也正是因此,纔有了現代社會住宅私密性的迴歸。這一點在日本傳統獨立住宅中體現得尤爲顯著。

日本住宅往往基地狹窄,與街道和鄰居距離非常近。因此,住宅的私密性往往難以保證。但是,日本地域文化特點又決定了居民熱愛與自然接近。保證住宅私密性的同時,又能帶來美好的室內外空間,成爲建築師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