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木人巷》,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

裝修集 人氣:2.88W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設計木人巷》新書發佈會

杭州站

時間:2021102313

地點:杭州市天目山路398號蔦屋書店

流程

13:0013:30入場簽到

13:3013:50主持開場

13:5014:00新書介紹

14:0014:30線上嘉賓盧志榮分享

14:3016:30嘉賓、作者對談

16:3017:00觀衆互動

招募現場觀衆50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張

  盧志榮的新書寄語:

  在我心中,書象徵着一種記錄,一種記載,把過去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共同保留下來,最初我們只是想記錄自己的美好時光,但再進一步的話,將所有我們經歷的這些時刻記載下來,對於其他的人,特別是一些從事設計或在這個行業有所作爲的人來說,將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參考。相信書中的這些資訊,可以幫助這些朋友回顧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碰到的困難,又可以從怎樣的角度去克服和化解這些困難。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來看,這可能是設計工作營在今天來講更大的價值,就是把我們的過往和更多人進行分享。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3張

  我在工作營中一直強調自己的身份,我並不是一個老師。教書並不是我本人對待設計的一個最佳方式,對我來講更舒服的位置是把自己擺到學生的位置。設計工作營就像一場對話,對話的一方是我選擇過來參加的學生,另一方就是我自己,也是作爲學生的身份進行這種對話。我們坐在一起去探討和分享我們過往的經歷,所經歷的困難和喜悅。我相信每一位參加工作營的朋友都有自己獨特的目標和方向,我要強調的是,希望設計工作營這樣一個平臺幫助大家找到真正心有所屬的那條路,而不是通常意義上很多人都會走的路。因而在設計工作營中,我希望儘可能的去保留大家的個性,讓每一個人都能夠獲得一種探索自己專屬方向的自由,這是設計工作營重要的意義所在。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4張

  工作營結束之後,我對這本書的個人立場就是希望將更多背後的故事帶到幕前,讓學員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把他們的創作過程和這其中蘊含的價值分享給更多人,我希望這樣的分享可以進一步的延續下去,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觀點,聽到我們的故事。在這本書中我們集結了工作營25位學員的文章,看到了他們如何分享自己過往的這段回憶,每一個人的分享都非常獨特,當這25位同學的文章彙集到一起的時候,又給予了這本書比較豐富的多樣性。我希望它能夠成爲一個很小的視窗,讓人們透過這個視窗去看到當代青年設計師們的掙扎與探索。最後希望你們都能找到真正符合自己態度的這條道路和方向,形成自己的信念。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5張

《設計木人巷》北京發佈會回顧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6張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7張

隨書附贈的盧志榮寄語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8張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9張

8位到場作者在會前簽名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0張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1張

中國林業出版社建築與家居分社副社長杜娟、作者代表劉鑫

共同宣佈新書發佈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2張

中國林業出版社建築與家居分社社長李順爲學員贈書併合影

盧志榮與8位作者的問答環節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3張

  盧志榮:在設計工作營舉辦以來的兩年中,你們是更有自信了?還是更加迷茫了?

  朱岸清:我從來沒有迷失過,參加過工作營就決定了更不會迷失,我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確,始終去做一個設計與文化結合的工作者。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4張

  郭璐璐:在參加工作營之前,我感覺到了迷失,也特別的孤獨,但參加工作營之後發現有人和你一樣堅持,自己就慢慢變得自信。

  劉鑫:在工作營之前,我只是每天重複地做着設計,滿足客戶的喜好,然後掙一些錢。但參加工作營之後,我的一些觀念改變了。可能未來幾十年我都會持續做這樣的設計工作。我的作品也在工作營前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我參加工作營以來最大的改變。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5張

  王樹茂:我是一個目標性非常強的人,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3年規劃、5年規劃、10年規劃,每天按照規劃去達到最後的目標,去做很詳細的步驟分析,所以我不會迷茫。但是當我瞭解的東西越多,就會覺得自己越無知。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早幾年出生,我能看到的設計機會會更多。人生是一個矛盾的過程,但我很慶幸自己活在當下。

  聞珍:我的內心會變得更加豁達,在工作營之前我在行業中是比較拼命的,只有工作而沒有生活。工作營之後,我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了合理的劃分,現在的狀態基本上已經可以拿出週末的時間陪家人,每年也會留一定的時間讓自己去學習成長。當時間被很好的規劃後,我再回到工作的時候,會讓我的腳步更加輕盈,內心更加豐滿,從而去思考以前沒有思考過的東西,也把時間留給了自己,讓我清楚的明白自己要做怎樣的設計,爲客戶營造怎樣的生活。而不是像以前不停的接單做業績,希望社會給予肯定,客戶給予肯定。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我慢慢的釋然,也逐漸正視自己的內心,這是我最大的一個變化。

  宋鵬:當我在做從0~1的探索時,肯定會出現間歇的日常性迷茫。當我在迷茫的時候,我會拿出一種無比自信的狀態來迎接這樣的迷茫,這也是我在這兩年過程中的積累。

  牛犇:在這兩年多的過程中,我接到了很多設計項目。如果所有項目都接下來,就會讓自己變得非常忙碌,所以我也嘗試向盧老師學習去放棄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項目。因爲對我來說,留給自己的設計生命並不多。黃金的設計期就這麼二三十年,我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那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中。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6張

  王光旺:在來工作營之前我是非常迷茫的,但參加工作營之後我就找到了自己,也更加堅定。這兩年多的時間,我在設計工作和生活方面也儘量去平衡,彷彿心中有一盞明亮的燈塔在指引着自己。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7張

  林楠:國內外的設計環境很不一樣,您怎樣看待國內青年設計師們所處國內環境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盧志榮:這個問題非常符合我們當下的語境,我們看到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在這個國家最不缺的就是機會。這是歐洲人非常羨慕的大環境,它給予年輕一代設計師非常多的工作機會。當前中國的環境和歐洲可以說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在歐洲一個非常成熟的有很多作品的設計師,在具備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他可能只能接到一個體量相對較小的項目,有時候也可能是一個項目的翻新。但是在中國,一個剛從大學校園裏走出來的年輕設計師就可以被委以重任,有時候甚至可以去設計整個城市的未來。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人想錯過任何一個寶貴的機會,當機會擺在我們面前,每一個看起來都獨一無二,每一個機會的背後都展現着它可能給我們帶來的無限可能。我們必須快速的去適應把握這些機會,同時以一種大局觀去整體把控項目的要求,這樣的情境可以說在過去歷史上非常罕見。面對這樣的場景,我們不得不對機會快速的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而接下來的每一個項目,我們又迫於時間的壓力,必須儘快的去完成。我們很自然的就陷入了這種機會帶來的洪流。而在很多年以後,當我們再回首往事,去審視自己曾經擁抱過這樣的機會時,我們或許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選擇的這些方向是否正確,面對這樣的機會洪流,我們要麼隨波逐流,要麼逆流而上,要麼在岸邊看一看。在工作營中,我和大家探討的正是這樣一個最爲基本的問題。面對機會我們要做出怎樣的選擇?你處於怎樣的位置?你又將做出怎樣的判斷?對未來做出怎樣的貢獻?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8張

  朱岸清:如果有機會來中國做設計項目,您願意做什麼類型的項目?

  盧志榮:首先我會去確認這樣一些事情,這個項目是否能夠實現我想要的一些結果,從時間、技術、各方面的條件等,它是否符合我的期待。這是我作出選擇時所參考的標準。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夠學會拒絕。如果你要選擇一個項目,真的是出於自己內心深處想要去做這個項目,而不是迫於那些外在的因素不得不去接這樣的項目。這個項目可能會讓你有更寬廣的視野,能夠讓你從更深的層次上懂得自己,或者它可以爲你未來的人生計劃奠定當下的基礎。還有一些項目你可以這樣去看,即便它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經濟上的收益,但你仍然很想去做的話,這個項目通常就是對的選擇。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19張

  劉鑫:互聯網時代設計師是否要包裝自己?

  盧志榮:我無法從自己的角度去下定論說包裝自己是正確還是錯誤的選擇。互聯網技術讓自我宣傳變得更加容易,當今世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互聯網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工作,因此每一個人都不想錯失對這個工具的利用。當我們都拼命在包裝自己的時候,可能會忽略掉一些更加重要的東西,比如我們自身的特質,我們的天賦所在。在我自己的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先老老實實的把自己的作品做出來,然後再安靜的等待被發現,在互聯網時代相信擁有這樣好耐性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我們的周圍充斥着五花八門、眼花繚亂的資訊,我們說出來的每一個詞語,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在臺上所做的演講,都變成了推廣自己的產品。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一個故事,就是如何去發現千里馬。我所看重的是你們的作品背後是否承載着真正的價值,如果只是一味的宣傳,而沒有實質性的工作在背後做支撐。這樣的一種人設打造終究會崩塌於大衆的眼前。它只是一種自大的自我評價,這種評價完全沒有放到一個更大的環境中去接受考驗和論證。我並不是全然的反對自我包裝這樣的行爲,只是建議大家在更深的瞭解自己的基礎上,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所在,自己能對這個世界做出的貢獻之後,再去往更深處走,挖掘自己的實質,而不是僅僅停留於表面。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0張

  聞珍:在工作營的您介紹自己的工作室有三位員工,分別是盧、志、榮,我們很想知道您是如何堅持到現在自己一個人操刀所有項目的?

  盧志榮:這個問題讓我深感觸動,它描繪了我工作生涯中的一種狀態,我一直都是單打獨鬥,但是這樣的單打獨鬥又給了我極大的自由,因爲我不必去深陷和設計完全沒有關係的日常管理,我相信自己的一雙手、一顆腦袋和身體,這些都是上天給予我的贈與,讓我去實現我所能實現的,同時又保留了永遠可以說不的自由。我也不必去過多的照顧除我以外的其他員工利益,這樣可以保持更大程度上的努力。

  除此之外,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我也開始一些新的嘗試,和其他的專家形成一種合作伙伴關係。當有一些項目中的部分內容超出了我自己擅長的範圍之後,我會和其他專家形成合力,只將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我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擅長的那個部分,而把不擅長的部分交給他人,但我會一直跟蹤整個項目的推進過程。

  當然這個過程最爲重要的關鍵詞還是自由,我擁有接這個項目或不接這個項目的自由。如果這個項目我感到非常喜歡,我會承接下來。因爲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每一天我都如此快樂,每一天都充滿能量。我沒有用不喜歡的內心事物來消耗我的精力,生活因此變得更加輕盈快樂。我可以用更加清晰的方式去審視周遭的一切,我對身邊的一切態度也因而變得更加樂觀。在我看來這一天似乎被拉長了,它不再是24小時而是48小時,所以自由和獨立是我最爲看重的。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1張

  宋鵬:您的自信與從容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在歐洲設計語境裏的這些經歷讓您變得如此從容和淡定?

  盧志榮:意大利的工匠普遍保持着這樣的信念,只要你能夠做到自己所能夠做到的最好水準,那麼總有一天你的作品會被世人發現。我個人從來都不是特別的焦慮,不會擔心自己的作品沒有人知道,即便這一代人沒有發現你作品的好,往後的一代總會發現。總有一天閃光的作品會被世人看見,我只需要耐心的將評判的權利交給歷史,讓歷史來作出它的判斷。有了這樣一種信念,自然而然地當我面對競爭激烈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從容,不會過多的擔心。因爲好的作品終將不會被世人錯過,這種信念讓我變得從容。

  另外也因爲我的個人性格,我對自己的定位始終是把自己放在中間的位置,不會認爲自己是最好的,也不會認爲自己是最差的,我會把自己放在中間剛剛好的位置。當你把自己設定在這個位置時,就會變得更加放鬆,不會給自己過多壓力。這樣我就能夠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得更好。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2張

  牛犇:您做設計工作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盧志榮:首先想要明確的是,我想要和大家一樣擁有學生的身份。從工作營開始一路走到今天,我從各位同學的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我聽你們分享遇到的困難,有過的掙扎,所面對的這些選擇,其實也是我長期以來在工作中曾有過的困惑,或者說一直伴隨着我還尚未得到解決的困惑與難題。一路走來,我已經成爲這個大集體中的一份子。兩年多的時間裏我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你們帶給我的是難以形容的巨大力量,即便工作營已經結束,這股力量仍然持續的推動着我往前走。今天我們又進一步的將工作營所產生的對話以及工作營的成果集結成冊變成一本書,這一路的經歷對我來講都非常的獨特。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3張

  朱岸清:如果有一所高校請您來做系主任,您有哪些建議?

  盧志榮:我覺得接下來一段話是我們在教學當中需要探討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美國的高校,我所獲得的啓示是,他們不會預先設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沒有這樣的預判。而是給予學生自由,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或者你心中深信一個觀點,就要透過自己的課後研究和實踐去證明你的觀點。他們不會直接判斷觀點的對錯,而是給每個學生都保留這樣的開放性話題,不強行他們拋棄自己的觀點,而去接受一個外界強加給他的觀點。每個學生也必然可以基於自己手頭擁有的資源和他過往的經歷背景,去用好這些材料,以證明他的觀點。如果你能夠給學生足夠的包容性,讓他去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可能纔是給他最大的自由。

  盧志榮與高校教師的問答環節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4張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5張

北京林業大學朱婕老師提問

  朱婕:作爲老師,您是更相信天賦還是更相信努力?

  盧志榮:我覺得究竟是天賦還是努力,世界會給我們答案。在每一個領域當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一些非常努力的人,還有一些人極具天賦。在設計學院中,我們需要培養的是那些真正有用的人。在學校中,那些天賦異稟的人往往更容易脫穎而出,他們更快的去吸收一些觀點。回顧我自己的求學生涯,從小學到大學,我觀察班上的學生基本分成三類,他們形成這樣一個橄欖形狀的分佈。非常小比例的學生,他們怎麼教都不會,屬於完全沒有希望的那些學生。還有一部分佔比非常大的學生,老師的角色是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一小部分是佔比較小的,就是那些天賦異稟的學生,老師可以輔助他們讓他們變得更好。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6張

北京工業大學楊瑋娣老師提問

  楊瑋娣:在方案和最終作品的過程中,您如何跟工廠去做協調和溝通?

  盧志榮:我和工匠之間的交流非常直接,當我有一個創意的時候,我先會畫草圖以及作品的尺寸、用到的材料、它的形狀,有時候甚至連結構的細節都不會涵蓋。在第1次草圖中,除非有一些特別關鍵的結構細節,如果必要的話我會加到草圖裏,之後我就把這張草圖給工匠,工匠會根據我的草圖去做第一版的原型,然後再發回給我,進行這樣來來回回的溝通,反覆的打磨之後,我們就可以逐步的去發現技術上這樣的設計是否可行,它在設計上是否能夠達到我想要的結果。甚至有時候可能還沒有把草圖給工匠,我就自己直接先動手做一版東西,然後再拿着原型去給工匠看,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慢慢去發現在技術和設計方面的可行性有多少。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相當直接的溝透過程,但是需要反覆多次的時間去打磨。我想用兩句話來形容整個過程,一句話是沒必要那麼堅持,一句話是沒必要那麼快的放棄。

  把一件作品從設想階段帶到實際成型的過程,這中間會碰到很多艱難險阻,有些難題是超出我們理解範圍的,這個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到一些最新的技術來幫助我們去研習這些技術的把握,也是需要我們投入很多的精力。在打磨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會碰到一些大怪獸,他們像難以翻越的山丘,讓整個過程受阻,似乎進行不下去。但我們要努力達到一個效果,盡力去抹去那些妥協的痕跡。在我的作品中其實有很多妥協的地方,只是我抹掉了這些妥協的痕跡。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7張

中央美術學院薩日娜老師提問

  薩日娜:您在講述自己的作品時候,如何做到這種詩意的表述方式?

  盧志榮:當我們去解析設計時,沒有辦法就設計本身來談論設計,我們所有的靈感都來自設計之外,從設計之外去理解設計。如何透過設計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你選擇做怎樣的設計?就什麼而去做設計?這些是最爲重要的。

  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去實現設計的藝術性表達以及擁有詩意的心靈。當你覺得靈感枯竭的時候,可以嘗試去外面散步,遊個泳,讀本書,或者看一部電影,或者去周遊世界,或者開啟一本相冊,生活中的一切資訊都可以給我們靈感。正是這些外界事物能夠成爲設計本身的靈感來源,我們不應該抱住設計本身去求得設計的靈感,而是更多的從設計之外的世界去探尋世界。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8張

中央美術學院吳卓陽老師提問

  吳卓陽:您所接觸到的國內外學生有哪些差異?

  盧志榮:他們都比較相像,作爲學生都有一種想要學習的熱情和上進的意願,這在他們身上是有普遍性的。差異大的地方在於中國設計高校的教材架構,也就是說中國的設計院校在教學生哪些東西。我看到的更多是設計課堂中教學的內容和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相掛鉤的內容,希望能夠在學校給學生一套所謂的工具,讓他們走出校園之後能拿着這套工具找到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但這並不不是我本人所期待的設計交流。當然在學校中教會學生一套工具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但不管哪個學科,設計也好,還是醫學、化學、生物學、政治、科學,與設計不相關的學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追求的目標,就是透過教育去塑造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夠成爲更好的人。

  盧志榮分享他對設計教育的看法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29張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30張

  我從大學畢業之後就留校當了老師,在短暫的執教過程中,我觀察了周圍的同事,那些老師大概都是50上下的歲數,他們只是把老師作爲一種謀生的職業,很多人並沒有教書育人的熱情。透過對周邊同事的觀察,我給自己敲響了警鐘,我也在問自己教書是我真正想做的一件事情嗎?不光在設計行業,所有領域的教學都需要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結合。由於我的執教經驗是在畢業之後就直接留校,我在實踐方面沒有很多的經歷可以分享給我的學生,我在課堂上都是照本宣科。因此在執教一年後就果斷決定離開高校,在這之後我也再沒有回到學校去當老師。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31張

  分享這段故事並不是否定的選擇老師這條道路,而是提醒年輕的高校老師,當我們選擇這樣一份職業,也要去觀察整個環境,它是否真正符合我們心中的期待,有沒有幫助我們去做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實現自己的追求,讓我們更深層次的走下去。

  回想工作營的過程,我們不光介紹了理論的知識,還有一些通識教育,除此之外技術層面也進行了深挖。在我看來理論和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因爲最後的作品是需要以實物來呈現的。除了我們在設計的結尾能夠拿出這些實體作品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事情,在於我們能夠從設計的過程中去解讀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以及對社會來說所具有的意義,這也是我們需要去挖掘的。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32張

  在工作營中的每位學員,他們既是學生也是老師,大家都把自己的故事拿出來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故事本身就是我們教學的素材。我並不是針對某一個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教學,而是大家彙集成一個大課堂,我們再一起去拓寬所謂的學校的概念,它可以帶給我們怎樣的可能性。我個人對工作營這種形式的理解,它不是一個靠講課或者靠實踐來完成的一種教學,而是一種融匯性的多樣性的教學方式。不管學員的年紀有多小,他們都可以分享給其他的成員,以他自己獨特的背景,感興趣的話題與大家一起探討,也可以成爲他人蔘考的素材。大家會在這個班級中實現一種共同的成長,他並不是一個傳統的師徒制,而是共同成長的大家庭。工作營給了我一個機會,可以站到離學生最近的位置去接觸他們,同時我們形成了一個大家庭式的氛圍。

  無論是教學的過程還是做學生的歲月裏,其實都可以很大程度去豐富一個人的體驗。教學也是一個不斷更新自我觀念的過程,我們很怕自己的思想停滯不前,一旦停滯就意味着你將落後於他人,這種落後無形之中給了我們巨大的壓力,有一種脫節的感覺。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33張

  關於設計教學的實踐部分,我們其實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留在高校擔任教師,同時接一些項目,不斷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成長。另外就是遠離高校,從這個圈子裏跳出來,在社會上做一些項目之後有了足夠的經驗,再回到學校去分享自己的新體會。怎樣選擇一條道路,需要根據個人的喜好和意願,去做非常審慎的決定,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自問。我是否有足夠的東西分享給學生,我是否能夠擔當起這個名號?

杭州蔦屋書店新書發佈|《設計木人巷》 第3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