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節日來源,清明節時間

裝修集 人氣:1.92W

說起我國的傳統文化,就不得不提下中國的祭祀這個文化。特別是一到清明節,就是一個緬懷親人的日子。那麼這個節日到底起源於什麼朝代呢?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爲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儲存於清明節中。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爲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讓“代人掃墓”走開,讓祭奠儀式保持氣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終追遠,思親念故。所以,這個祭奠必須有一定的儀式感。《論語》雲:“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親自進行祭祀,而找別人替代,這對祖先來說是一種大不敬。畢竟,“代人掃墓”的商業化運作再精美、再細緻,也終歸是一種木偶式的虛假表演,是一種空洞的文化軀殼,它消損了清明節的莊嚴氛圍,違背了氣清景明的節日內涵。

文明祭掃,貴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個人從自己做起。這樣,不僅爲個人積存正氣,更爲社會積存正能量。讓我們用綠色清明寄哀思,還清明節一個氣清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