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東漢生活都在這裏,2000年前地下室驚現首都

裝修集 人氣:1.58W

對於考古人士來說,一個個的古建築的發現都會對他們的研究報告有着深刻的意義。最近2000年前地下室驚現首都,這一情況,讓考古學者稱對東漢生活的研究意義非凡。

2016年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辦公室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擔負起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護工作。

今年,在路縣故城遺址西邊,考古人員又有重大發現:40餘口漢代水井出土,2000多年前的“地下室”有望證明東漢時期北方居民的居住特徵。考古人員在故城發掘過程中,發現40餘口水井,絕大部分屬於漢代時期。遺址考古負責人孫勐介紹,這些井有方形、有圓形,有用磚砌的,也有用木板貼在內壁的,一來是支撐作用,二來是爲了防止流失,還有過濾井底沙子土層的作用。水井大小規模也有所不同,比較大的一口水井,直徑兩米多,深達7米,據推測至少可供近百人使用。

漢代人的玉殮葬觀念承襲了周代“以玉爲精”“精魄溝通天地”的葬玉思想,可是皇帝和貴族王侯殮以玉衣的習俗,只流行於兩漢時期。東漢末年水旱蟲災頻繁發生,再加上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對生產和經濟造成的破壞,都讓朝廷或是諸侯王國都已無力再製作玉衣。此外,外來佛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佛教相信“無生”,輕形骸而重精神,相信只有超越形體的精神纔可永恆。這曾引發了文化史上著名的神滅與神不滅之爭,多少也改變着古代中國關於形骸精魂的觀念。

佛教推崇火葬,這種風俗肉身皆可拋,更何談玉衣殮葬。有意思的是,每當“中國”意識強烈的朝代如宋代,官方就抵制火葬以致禁絕,而到了蒙元、滿清等異域文化入主中原的朝代,火葬之風就會重新流行。

據考古工作人員初步判斷,除了生活使用,如此密集排列的水井,很可能跟當時這一帶手工業生產有關聯。具體生產什麼,還有待考古人員進一步研究。

歷時一年時間,考古人員初步推斷故城西牆外是漢代路縣城外的一片老百姓生活區。這裏的一座遼墓,在孫勐眼中有着特殊的意義:它證明了一座老城的變遷。

考古人員在墓中發現了兩具人骨和隨葬的陶罐、陶鍋。在牆壁上有桌子、椅子、剪刀,生活氣息濃郁,相當於生前居住一處房子。

孫勐介紹,整個墓是仿木結構。意思是,古代人爲了表達事死如事生的寓意,在墓室裏用磚石仿造一些生前居室裏的家裝,還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這是兩年來,考古發現的距離路縣故城城址最近的一座遼墓。漢代時,路縣故城作爲路縣治所存在,唐代以後,路縣治所西遷至現在通州老城。之後路縣城址開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漸減弱,慢慢變成村落。孫勐說,這座遼墓的位置,說明了路縣故城城址的變化。

兩漢成爲中國玉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轉折期,經過新石器時代和商周,玉器的禮制性作用達到了巔峯,而漢玉的一大特色即是葬玉文化的發達,此後葬玉逐漸式微,佩玉等融入現實生活,玉器又進入了世俗化發展的新階段。以形制之齊備、工藝之複雜,兩漢可稱葬玉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