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動力專訪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

裝修集 人氣:6.66K

海爾從一家虧損小廠到年營業額過千億,成為全球第四大家電品牌。走出國門的海爾已經成為國外認識中國的一張名片,那麼您在進軍海外市場的時除了推廣海爾優質產品之外是不是也是為了推廣一種中國創造(區別於“中國製造”)的理念?

張瑞敏:上個世紀90年代末至今,是海爾開拓國際市場、創全球化品牌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海爾正式“走出去”,從“中國品牌”發展為“全球化品牌”。

硅谷動力專訪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

2002年,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這也為海爾實現“全球化品牌”的目標推波助瀾。

結合海爾創全球化品牌的實際,提出並實施了“三步走”戰略:走出去——出國創牌;走進去——成為本土化企業;走上去——成為當地的世界名牌。目前,海爾已經初步搭建了一個全球化企業的經營框架,基本實現了一個全球化企業的戰略佈局。

在全球倡導節能、環保、綠色的環境下,海爾除了對產品技術的創新之外,還有哪些舉措。

張瑞敏:我們海爾一直都致力於成為客户和社會和諧綠色消費的倡導者和探索者,成為人類美好住居生活的服務提供商,所以我們很早就創新性的提出“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回收”戰略經營模式.。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海爾以863項目為切入點在國內最早開展了廢舊家電資源化綜合利用的研究工作,並承擔了國家發改委的示範基地試點建設項目。

綠色設計,既海爾在產品設計中遵循既考慮人的需求,又考慮生態系統的安全的綠色設計的原則。在綠色產品科技戰略和“開放、創新、全球協作”的研發體系支持下,充分考慮生產、使用、廢棄時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社會和用户提供最佳的綠色生活解決方案。

海爾以環境管理和能源管理作為保障,全面實施綠色生產。“十一五”期間,海爾集團把節能降耗作為集團在國際化品牌發展階段戰略的一部分,並由海爾集團能源動力委員會組織牽頭編制了《海爾集團“十一五”能源戰略規劃》,制定了在能源方面發展的目標,並根據目標指標情況與下屬事業部分別簽訂了節能降耗的指標。

海爾在1995年已成為首家同時掌握CFCS替代技術的生產企業!1998年海爾集團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為海爾產品的綠色製造提高了有力保障。海爾2003年開展清潔生產以來,截至2008年底共有40個事業部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員工清潔生產參與率達到95%;

海爾在節能管理上不斷與國際接軌,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節能管理模式。2006--2008年海爾集團與北京能源投資公司通過能源合同管理的方式對青島、開發區、膠州、大連、合肥精密塑膠事業部的注塑機實施了變頻改造,改造後平均節電效率達到29%以上。

綠色產品成為綠色營銷的載體,海爾主動引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推出節能環保冰箱洗衣機、空調、冷櫃、油煙機等多個產品,成為國內通過節能認證產品系列最多、規格最全的企業。

海爾生產的節能產品獲得了外國當地政府的補貼。2008年7月,海爾冰箱在繼德國、比利時等國家獲得政府節能補貼後,因為節能獲得英國政府補貼。根據英國政府規定,無論是地產商在新裝修的樓房裏使用海爾節能冰箱,還是消費者直接購買此類產品,都將因購買的型號不同而獲得20-70英鎊的政府補貼,相當於補貼260—930元人民幣。

同樣在澳洲,當地水資源匱乏,政府鼓勵節水。2009年5月,海爾達到澳洲4.5星水耗標準的7公斤、8公斤滾筒洗衣機將在澳洲上市。澳洲政府對節水型洗衣機進行政府補貼,消費者購買一台4.5星水耗的洗衣機,可獲150-200澳元的節水補貼。

最後海爾積極踐行企業社會公民責任,實現產品的綠色回收。目前海爾已開發了多項關鍵回收處理技術,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廢舊家電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和第一個綠色環保教育示範基地。國際領先的拆解線已經投入運行。海爾內外部的回收體系已初具雛形,將由為單家服務延伸向更多企業和用户服務。

海爾集團作為一個企業社會公民,隨着企業的發展,不斷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去年全球金融風暴之下,海爾依然保持着強勁的增長力,您是如何做到的?而時至今日,全球金融已經開始出現復甦的跡象,那麼在經歷過金融危機之後,海爾的未來發展會有哪些新的方向?

張瑞敏:金融危機的風險和機遇對每個企業都是平等的,這是外因;而能否規避風險、抓住機遇,則取決於內因,要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的來源則是創新,而企業現在的創新需要發展成一個體系。就像《基業長青》這本書中的觀點所説的: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就不能做“報時人”,而要做“造鐘人”。“造鐘”就是打造一個創新體系。

因此,海爾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創新的思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創新,要為用户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二是商業模式創新,要實施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三是機制創新,要建立人單合一的自主經營體。這三個方面的創新,形成了一個像“時鐘”一樣的創新體系。

雖然現在經濟危機還未過去,但是全球經濟復甦的跡象已經顯現,在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海爾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也在為未來開拓新的發展模式。就像“競爭戰略之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力》一書中提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發展,通常有四個階段,即: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財富驅動。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句話:“履霜,堅冰至”。霜不是冰,但落霜之後必將有堅冰的到來。如果企業等到金融危機到來之後再想應對之策,則不可能生存。全球化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大量的來自歐美的定單,但大多仍停留在生產要素驅動階段,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和廉價資源生存如果不加快提升競爭力,將無法應對隨時都會到來的下一次危機。

我們認為:只有加快從“製造商”轉型為“服務商”,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與發展。我們已經提出並且在積極的推進戰略轉型,轉型的目標是:成為“領先時代,永續發展,有第一競爭力的美好住居生活解決方案提供商”。

您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在建國60年之際,您想對祖國説些什麼?

張瑞敏: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我們的經歷和國家的成長軌跡是一樣的,在國家困難的時候我們經歷過。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國家、對黨始終是充滿信心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低谷,也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但是都能克服,都能很好地渡過去。我們這一代人對黨的信任是堅定不移的,對國家的發展是堅定不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