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走出資源枯竭困局,變軌

裝修集 人氣:2.83W
1

“景德鎮完了!”

2009年3月5日,在國務院確定的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中,瓷都景德鎮因爲瓷土資源的枯竭而榜上有名。當年景德鎮陶瓷原料總廠一退休職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痛心地說。

這對有着千年制瓷歷史和厚重陶瓷歷史文化的景德鎮來說,是一次大的震撼,也意味着,景德鎮需要敞開胸懷,面對現實,承認落後,對景德鎮的陶瓷產業結構進行一次戰略性重大調整和轉移,尋找陶瓷復興的新路。

兩年過去,景德鎮的轉型和復興之路,是否已見成效?近日,本報記者前往江西景德鎮,對於景德鎮陶瓷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展開了深入的調查。

資源枯竭,瓷都變無土之城

景德鎮被一條昌江和許多曲折的小路分割着,在這其中,幾乎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分割塊中都會出現瓷廠、陶瓷有限公司或者與陶瓷有關的企業名字。承載景德鎮商業文化最充分的地點是國貿廣場,這是一個巨大的瓷器交易區域,除了林立的陶瓷店鋪,只要有落腳的地方就會被各式各樣的瓷器擺滿。人力車伕和零食小販穿梭在用瓷器鑄成的電線杆和燈柱之間,他們招攬生意的吆喝聲和叫賣聲此起彼伏。

十幾年前,這些車伕和小販大多工作在各大瓷廠停產之前的生產線上。如今,順着國貿廣場向北,整整一條街兩旁同樣被陶瓷店鋪擠滿,許多店鋪後面就是陶瓷作坊,整牆的瓷器架隨時準備着爲陳列的商品推陳出新。

景德鎮制瓷始於漢代,而其之所以名聞天下,領騷於瓷業,最重要則歸功於瓷土。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皇帝下令此地燒製皇家御瓷,同時將鎮名由“昌南”改爲“景德”,景德鎮由此得名。長期以來,景德鎮只爲皇帝生產瓷器,鮮有成本的概念,只在乎質量。

提起景德鎮曾經的輝煌,無法迴避這個城市以東45公里的高嶺村。這個面積不過10平方公里的小村莊由於盛產優質的高嶺土而聞名於世,元代起,瓷工將高嶺土作爲制瓷原料添加在坯料中,從而依靠優質瓷器成就了景德鎮的“世界瓷都”聲譽。十八世紀,“高嶺”被轉譯成英文“kaolin”,成爲國際世界瓷業黏土的通用名稱。伴隨着景德鎮享譽世界的瓷器,高嶺名揚天下。

然而,經過幾百年的大量開採,高嶺村的高嶺土在清代已經被開採殆盡,留給高嶺村的是大量沒有使用價值的尾砂和採礦坑洞遺址。

建國初期,江西省的出口創匯99%來自景德鎮的制瓷業。景德鎮境內一些新的礦點被發現後則立即投產。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計劃經濟時代景德鎮陶瓷產業的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大規模的開採也爲日後的產業困局埋下了隱患。

上世紀80年代的巔峯時期,景德鎮的瓷土年開採量達到35萬噸,隨着礦產資源的減少和國家有關礦產資源政策的實施,2007年瓷土礦的開採量已經降到8.8萬噸,大批瓷土礦和以瓷土礦爲主要生產原料的企業破產、倒閉,與瓷土配套的加工、製造型瓷廠已普遍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這些企業在城市裏留下的廠房遺址成爲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嶺村”。

景德鎮陶瓷原料廠廠長章猛進告訴記者,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原料廠原料主要包括景德鎮當地的瓷石礦、高嶺土,省內的餘干、撫州等地也有相關礦產權。已經探明儲量在一千萬噸左右,只能滿足四五年生產需要,原來幾億到幾十億噸的大礦幾乎沒有。

今天,景德鎮瓷不使用景德鎮土,在業內早已經不是什麼祕密。在外地購進原料自己配置的瓷土充斥在景德鎮陶瓷企業的原料車間裏。廣東、湖南、江西省內兄弟城市都是景德鎮瓷土的主要來源地。

在高嶺村,記者看到,高嶺山上散佈着的礦口,僅容一人大小出入,門可羅雀,絲毫感覺不到這個地方曾經的輝煌。

高嶺村一位50多歲的村民向記者回憶:“二三十年前,我們這裏還到處有挖礦的,挑擔的,後來慢慢就沒有了,這幾年更是難得見人。”隨着資源的枯竭,再加上地點偏僻,800人的高嶺村早已恢復了平靜。

隨着光明、人民、建國、東風、長征、紅星、紅旗等“十大瓷廠”停產,景德鎮市遍佈街頭的國營陶瓷製造企業數量急劇減少。在1995年到2010年間,從316家減少了一半,其中也包括不少名存實亡的 “空殼”企業。

15年間,靠着從業多年煉成的技藝,原來的一些技術工人開始在私人陶瓷作坊打工。90年代中期開始,景德鎮街頭巷尾出現大量小作坊式的個體陶瓷生產、銷售機構,這在一段時間裏成爲景德鎮人賴以生存的根本。

這些小作坊可以迅速地調整產品結構,降低成本。但長期以來形成的計劃生產習慣,令毫無創新的低端日用瓷和藝術瓷成爲景德鎮小作坊的主要產品。而且,這些小作坊出來的產品大部分以地攤式的銷售手段在景德鎮出售。

這一切,都令景德鎮這張城市名片的品牌價值無法逃脫不斷下跌的命運。

而此時,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營陶瓷企業已經在細分市場、引入資本、擴大產業規模後一路高奏凱歌。

按照景德鎮瓷器的現有配方,兩種主要原料的比例是三七開,磁石佔七,高嶺土佔三。但是現在,優質磁石的生產也越來越走入死角。不僅如此,瑤裏的釉果、南港的磁石,這些都是原來景德鎮自產的製作瓷器的原料。在經過多年的開採後,和很多當地的其他瓷器原料一樣,正在走向枯竭。

燒土的青煙升騰了千年,終於要到盡頭,傳統的陶瓷行業不得不面對高嶺土漸漸缺失的現實。

 南陶北上,景德鎮資源面臨考驗

2007年佛山陶瓷企業大量外遷,在這場戰略性遷移和擴張變局中,景德鎮政府向這些企業伸出了橄欖枝,相繼有“樂華”、“金意陶”、“歐瑞特”等佛山知名建陶企業落戶該市,總投資額達80億元人民幣。大量的佛山陶瓷企業落戶景德鎮,形成了南陶北上的局面,更使景德鎮市政府樂開了懷。

然而,大量廣東建築陶瓷企業落戶景德鎮,這些企業的集聚會不會破壞景德鎮的生態環境,並帶來工業污染?會不會耗盡景德鎮上好的陶瓷原料,給景德鎮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這是當地人們所擔心的。

“景德鎮完了。”在談到景德鎮陶瓷產業現狀時,景德鎮原料總廠退休工人胡嗣東對記者說當年的感受。爲了解廣東陶瓷企業北上的原因,胡嗣東特意前往佛山考察陶瓷業情況。結果不出所料:佛山建築陶瓷業的外遷,是因爲這些企業把當地的資源用完了,環境破壞了,當地政府限制他們發展。

他告訴記者,陶瓷產業是典型的資源消耗型產業和污染產業。經過多年發展,佛山及周邊地區的陶瓷原料已基本消耗殆盡。佛山現有陶瓷生產線1000餘條,約佔廣東省的90%和全國的40%左右。雖然陶瓷產業對佛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但佛山也爲此付出資源、能源、環境的代價。

“南陶北上,景德鎮成了最大的贏家。”景德鎮市一位官員表示,傳統的景德鎮工藝美術陳設瓷,很難做大總量,廣東建築衛生陶瓷的加盟,將對景德鎮的陶瓷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據這位官員介紹,目前,景德鎮陶瓷產業總量偏小,總量與國內其他產瓷區相比很小。而建築陶瓷、衛生陶瓷更是景德鎮的“短腿”。作爲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有必要發展能迅速做大產業規模的建築、衛生陶瓷產業。

對於佛山建陶企業的落戶,景德鎮政府官員寄予厚望,而景德鎮市民及陶瓷從業人員卻並不看好。經營陶瓷原料的項先生說:“景德鎮的陶瓷生產原料———高嶺土的開採量已經很有限,按照目前的用量,最多隻能維持50年。如果這些建陶企業生產線全部開工的話,也許用不了5年。”

除了擔心原料枯竭外,更多人擔心工業化生產對景德鎮傳統文化的衝擊原文來自於華夏陶瓷網。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景德鎮雕塑瓷廠廠長劉遠長說,引進建陶企業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剋制,絕不能貪多。要有規劃地發展這些產業,讓這些產業帶領景德鎮的傳統陶瓷產業向前發展,而不要讓“狼”傷害到沉睡的“羔羊”。

市民李潤熙告訴記者,景德鎮之所以能夠千年窯火不斷,是因爲祖先立下規矩,燒瓷器用的窯柴,只能是沿昌江兩岸周邊山上輪栽輪伐的松樹,20年一個輪迴,伐了種,種了伐。正是這種可持續發展模式,景德鎮燒柴不曾荒過半畝山,也沒有毀壞過一片林。開採瓷土礦,也未毀一畝田。而現在政府這種飲鴆止渴式的發展方式實在是令人擔憂。

對此,景德鎮市一名官員卻表現出了一定的冷靜:“景德鎮的陶瓷發展與佛山是截然相反的。這個老城的產業需要緩慢推進,不能一味求快,否則物極必反。”他表示,現在表面上產業發展緩慢,但正一點點地步入軌道,遲早也會像佛山那樣露出耀眼的光芒,但這需要時間。

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黨委副書記、公司總經理劉子力向記者介紹,作爲全國資源枯竭城市,景德鎮陶瓷的出路在於創新價值,就要大力發展日用、藝術陶瓷,一件陶瓷工藝品賣價幾千、上萬甚至更高,這對於建築陶瓷而言,單價就無法比擬。景德鎮是手工業城市,與佛山那樣的大工業生產城市有着本質區別,今後發展方向仍是秉承傳統,引領時尚,市委市政府相當明白這一點,將景德鎮陶瓷發展定在三個方面:一是高科技陶瓷,即特種陶瓷;二是高檔日用瓷;三是利用當地千年的歷史遺存和傳統文化,大力發展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因此,景德鎮陶瓷的發展重點不是建築陶瓷,但我們要把建築陶瓷做好,扶持企業做成像金意陶、箭牌那樣的附加值高的陶瓷品牌企業,特別不主張當地企業貼牌生產。

另外,記者走訪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胡海泉時獲知,目前,胡海泉教授正在進行日用陶瓷標準化坯釉料標準化的研究,旨在保證原料的穩定化、標準化和系列化;同時,胡海泉教授還在進行超低溫(≤1100℃陶瓷的研製開發,並將率先在廣東鷹牌陶瓷試產。研發成功後,將爲陶瓷行業節省20%的燒料,也將最大限度地應用起景德鎮本土的瑤裏和三寶的磁石,爲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話題2:太陽能“傍”上智能 打造環保時尚家居

精彩展會第17屆中國國際傢俱博覽會

暢銷單品水滴形懶人沙發懶骨頭

暢銷單品:銷量最好的宜家產品

2

創意產業,5億資金助景德鎮轉型

千年瓷都景德鎮“終於擠入了”資源枯竭城市之列。對於當地政府來說,這是一個不太光彩卻很有實惠的身份。

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國家對其的優惠政策包括財稅金融、礦產開發和土地利用、社會發展扶持、產業發展扶持等方面。其中,中央財政對資源枯竭城市還將每年給予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援,政策連續實施4年,財力性轉移支付總金額將超過 5億元人民幣。

景德鎮市政府希望藉助國家政策支援,陶瓷產業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向“循環經濟型城市”的轉變,從而在國內資源枯竭城市中豎立起一個典型。

在景德鎮,從事陶瓷生產的員工總量仍然很大,直接影響到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局,轉型決不能是輕易地拋棄陶瓷產業而另謀他路。景德鎮市積極搶抓機遇,圍繞增加就業這個核心不放鬆,切實做好相關項目的申報與立項工作,已確定的項目迅速行動,真抓實幹,早見成效。

在原材料方面,加大資金的投入,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攻關,充分發揮先進的勘探技術,重新勘探景德鎮新的瓷土資源儲量,尋找新的接替資源。其次,要充分發揮景德鎮陶瓷科研人才雄厚的優勢,加快新材料的研發步伐,透過新工藝的運用,進一步節約瓷土資源。同時組織科研人員積極尋找瓷土的替代品。

作爲老工業城市,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景德鎮將始終堅持以發展開放型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全力建設陶瓷產業之都、陶瓷創新之都、陶瓷文化之都,在枯竭的陶瓷原料礦產資源的盡頭,挖掘那永不枯竭的陶瓷歷史文化資源,鞏固景德鎮陶瓷在世界中的地位,實現瓷都新的振興。

當地發改委一名官員表示,中央政策的落實將有力推動景德鎮傳統陶瓷產業升級與轉型,並以此吸納大量陶瓷企業下崗職工,使之真正成爲當地陶瓷產業的支柱力量。這位官員認爲,讓陶瓷產品由低端走向高端、陶瓷行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這纔是國家將景德鎮確定爲資源枯竭城市的根本目的。

陶瓷公司宣傳部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千年的產業,雖消耗了瓷土的儲量,但“瓷緣”不會就此擦肩而過,“瓷緣”延續是產業發展。景德鎮陶瓷爲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對於景德鎮,一個產業支撐一個城市上千年的發展,這在全國、全世界都是極爲罕見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景德鎮對於全國、全世界的最大貢獻當屬延續了一個古老產業的生命,在歷史的某個時期,儲存了一個產業的火種,這個產業也推動城市的發展和加重濃厚的文化氣息。

這位知情人士說,中央的5億元撥款,對景德鎮的意義非同一般。這是迄今爲止該市從中央獲得的最大一筆扶持。

景德鎮的資源枯竭,並非泛指一般磁石,而是指優質磁石,即藝術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原料。這些大胃口的建築和衛生陶瓷,在磁石的質量上並沒有多高的要求,其下屬的多家磁石礦已經探明的2000多萬噸儲量,都可以照用無妨。“而在景德鎮的周邊,這樣的磁石上億噸都有。”

在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中瞄準前沿,發展高技術陶瓷產業。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打造知識型城市和文化創意城市,精心推出國際陶藝村的理念,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全世界的藝術家在景德鎮建陶瓷創作室,成爲推動景德鎮陶瓷發展的新動機和新平臺。樂天陶社、三寶國際陶藝村等一批創意機構的蓬勃發展正悄悄改變外界對古老瓷都的陳舊印象。

2003年,面對企業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景德鎮雕塑瓷廠廠長許紹文把傳統的陶瓷生產與發展旅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生產興旅遊,以旅遊促生產,利用企業自身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不失時機地引進了樂天陶社等一批國內外從事陶藝創作、生產的公司和藝人。

2006年,許紹文進一步提出了發展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遠景規劃,明確了把雕塑瓷廠打造成國際陶藝交流中心、創意產業孵化中心、藝術瓷設計生產營銷中心、觀光購物旅遊休閒中心的企業發展目標。2008年,雕塑瓷廠成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以樂天陶社爲主體的陶瓷創意集市逐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健康發展。使雕塑瓷廠成爲了景德鎮陶瓷文化和創意產業的研修交流平臺,成爲了中外陶藝家創作、創意、創業、創新、創收的“五創樂園”。隨着雕塑瓷廠知名度、美譽度的不斷提升,吸引了許多看好雕塑瓷廠發展前景的優秀企業家和中外陶藝家前來洽談投資意向。許紹文告訴記者,他將把雕塑瓷廠的創意產業不斷做強做大,打造成世界陶藝的好萊塢。

三寶陶藝村,景德鎮東南市郊的一片民宅,卻是景德鎮最國際化的地方,在整個全球瓷器圈子裏,也是名聲在外。自2000年正式開放以來,每年會吸引100多名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的海外藝術家來此創作。年輕人聚集於此,激發創意,藝術家碰撞思想,催生靈感。城市樣式逐漸發生改變,城市文化趨於多元。

景德鎮還積極引進世界上先進的陶瓷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創新,加大高新技術產業陶瓷的優勢,優化景德鎮的陶瓷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國際陶瓷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基地、陶瓷高技術新材料產業基地和高科技新能源產業基地。此外,景德鎮還將進一步探索陶瓷博覽會的舉辦方式,聚集天下名瓷,帶動景德鎮的陶瓷物流業以及瓷器的銷售,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千年瓷都保持窯火不熄,繁盛不衰,需要創意之柴。

話題2:太陽能“傍”上智能 打造環保時尚家居

精彩展會第17屆中國國際傢俱博覽會

暢銷單品水滴形懶人沙發懶骨頭

暢銷單品:銷量最好的宜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