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家紡爲何舉步維艱,兒童家紡路在哪

裝修集 人氣:5.58K

又逢“六一”兒童節,這個孩子們的“嘉年華”,成爲許多商家瞄準的“歡樂谷”。家紡企業也不例外,品牌使出渾身“吸金術”,欲在這個“一切以孩子爲重”的時代,掙得盆盈鉢滿。

衆所周知,兒童家紡起步較晚,就在短短10年間,兒童家紡已佔國內家紡市場10%的份額,專業生產企業已達到100多家,且企業數量還在不斷增長。但從整個市場現狀來看,兒童家紡企業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

行業品牌的“消費之惑”

從“羅萊兒童”到“夢潔寶貝”,從“紅富士”到“多喜愛”,似乎每個家紡大佬都已涉足兒童領域,品牌從單一到多元,不一而足。而近來一些國際大牌也長驅直入,像CalvinKlein、CAKE、WALK、PARROT、MINI、MAN等已經兵臨城下,在終端拓展勢如破竹。

然而,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品牌中,實際上有很多不能爲外界識別,只能說有個“牌子”,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當然,也有一些能爲行業所識別的品牌,甚至在行業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如“芙萊莎”、“多喜愛”、“我愛我家”、“純真歲月”、“喜夢寶”等,但由於還沒有滲透到大衆消費者的心智,不爲大衆所熟知,充其量還只能算作“行業品牌”,而不能說是“消費者品牌”。

毋庸諱言,由“行業品牌”上升到“消費者品牌”,最便捷的途徑少不了到大衆媒體做廣告。然而,大衆媒體高昂的廣告費,是規模實力普遍偏小的兒童家紡企業難以承受的。而其他許多低成本傳播方式,如新聞公關、活動傳播等,雖然有着隱性的傳播效果,但對於成長性的新興品牌來說,都還不能作爲常規性的傳播手段。

如何才能找到一條既低成本、低風險,又立竿見影的通往消費者心智的傳播道路呢?

聯姻文化破解終端難題

品牌運營的關鍵是搶佔消費者心智資源。如果能利用兒童感性消費的特性,在兒童家紡品牌上附加一些感性元素,把品牌直接植入兒童心智中,就可以“一騎絕塵”,由“行業品牌”上升爲“消費者品牌”。兒童家紡聯姻文化品牌的熱潮,就是在這樣的“集體無意識”的背景下涌動起來的。

目前來看,兒童家紡聯姻文化品牌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童星代言,二是動漫結合。前者的代表性企業有佛山金天拓(童星阿爾法代言)、聖吉(《家有兒女》中的“小雪”代言)、迪世樂園(《家有兒女》中的“小雨”代言)以及深圳“七彩人生”(《家有兒女》中的“劉星”代言)等。後者的代表性企業有東莞恆大、廣州力盟集團等,其中恆大先後買斷了“芭比娃娃”、“喜羊羊”兩個動漫品牌在家紡家居領域的經營權;力盟更是一路狂飆,先後獲得“迪士尼”、“宏夢卡通”、“時代華納”、“孩之寶”、“哆啦A夢”、“Kitty貓”等知名動漫品牌在家居衍生產品領域的授權。

無論是影視明星還是動漫,都屬於典型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一個突出特性,便是與消費者的親和性,能夠與消費者產生心靈共振,進而“潤物細無聲”地將依附其上的商品資訊、品牌形象輸入消費者心智中。這種營銷手法對於感性的兒童來講,尤其有效。由於童星、動漫已經成爲當下兒童生活、娛樂甚至學習的一部分,因此,將兒童家紡品牌依附到知名的童星、動漫品牌上,成爲兒童家紡企業紛紛作出的選擇。

兒童家紡聯姻文化品牌的確讓諸多相關企業嚐到了“甜頭”。然而,切莫用相對有限的事實去武斷地證實一個相對無限的真理。

以上案例在某些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功,並不能作爲“兒童家紡聯姻創意產業成功”的充分理由。事實上,目前很多聯姻動漫的家紡品牌表面上是在賺錢,但由於運營成本居高難下,企業整體還處於資金緊張狀態。

由於兒童天性善變,對動漫、童星沒有長期的忠誠度,兒童家紡企業如果僅僅是把童星、動漫作爲品牌營銷中的表層拉銷或促銷手段,甚至是一種噱頭,從短期經營業績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有效,但長期來看,企業可能會陷入不斷變更文化品牌的狀況,進而爲文化營銷、企業適應性管理等付出高昂費用。

兒童家紡企業有效的應對策略是:爲文化品牌的深度植入作出有效的戰略配稱,進而爲家紡品牌打下深刻的消費者認知、市場認知基礎,不至於過度地依附於任何一個文化品牌身上,爲自身的獨立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從品牌向創意轉型之困

文化品牌始終只是兒童家紡品牌創意的外生力量,如何把這種外生力量轉化爲內生力量,內化爲自身肌體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如何讓傳統家紡製造企業,轉型爲現代創意型企業,以更快速地響應市場,爲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適宜的消費選擇和消費價值,是擺在兒童家紡企業面前更深層次的難題。爲克服這道難題,以下的工作對兒童家紡企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要深刻地理解創意的本質。創意的本質是創造需求。微軟、蘋果、三星通常被人們看做高新技術公司,但它們的取勝之道則是由於創造了需求。因此,兒童家紡企業要轉型爲創意企業,也要緊緊抓住創意的本質屬性,敏銳地洞悉市場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

其次,由於創造需求往往是個體的事,既有的人才資源往往是創新的羈絆,只有不斷地引進創意性的市場、設計、文化人才,才能夠跟得上市場節奏的變化,也才能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引導、創造市場需求。

最後是組織解放與重組。創意人才只需消耗生活資料,而不消耗太多的生產資料,需要適宜性土壤。傳統的組織對於創意來說,往往意味着束縛與窒息,組織的解放纔是釋放個體創造力的源泉。因此,兒童家紡企業應該以創意爲龍頭,逐漸牽動營銷部門、設計部門、生產部門、管理部門等組織機構的適應性調整和創新,不斷促進組織朝着扁平化、矩陣化的方向發展。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