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瓷磚竟是山寨,數各類建材消費貓膩

裝修集 人氣:1.82W

“3·15”——消費者權益日,聚焦行業“潛規則”,揪出隱蔽貓膩!作爲消費者,我們需要把握這項權利。與居家安全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家居行業,成爲消費者投訴的“高發地”。在裝修中形形色色的消費黑幕和潛規則,哪些是你應該留意的,不幸遇見時又該如何應對的?

瓷磚:名牌瓷磚竟是山寨

案例:去年10月,海珠區的趙小姐購買一套二手房,張羅着裝修洗手間。先是花了6000多元從建材市場買了一款進口瓷磚,回家卻發現色彩跟當初看的不一樣,幾經周折才退了貨。後來趙小姐接受裝修師傅的推薦,換上一款性價比更高的國產知名品牌,誰知鋪貼完過了三個月,瓷磚竟然就開始發黑了。打了電話給品牌廠家,對方上門檢測,方知是山寨貨。

記者點評:山寨瓷磚的價格特別有誘惑力,一塊60釐米×60釐米的瓷磚只賣不到4元,而同規格名牌瓷磚成本就要20多元。這種山寨產品,吸水率、耐磨性、破壞強度等往往不達標。要識別山寨貨,重點關注瓷磚的耐磨度、抗污及抗折,只要留意就很容易分別。另外,一些“僞進口”瓷磚,大多爲國外註冊品牌、國內代工產品,穿上“洋外套”身價倍增,但產品質量卻名不副實。

地板:實木地板以次充好

案例:去年,越秀區的吳先生買一批實木地板裝修新房,由商家負責安裝。入住沒多久,吳先生髮現,有幾塊木地板的表面起殼現象嚴重,部分地方還出現裂縫。於是吳先生找到商家,對方稱這是進口的美國紅橡木地板,當初已說明不可退換的特價產品,所以價格纔會不到230元一平方米,如更換則需補差價,最終雙方妥協,由吳先生承擔運費和人工費。吳先生逛了一圈建材市場後才發現,許多品牌橡木的介紹都不一樣,原產地、紋理、密度等,甚至連價格都千差萬別,從200多元到1000多元數量不等,這令他十分迷惑。

記者點評:實木地板價位高低取決於其材質,高檔材質有花梨木、香脂木豆、柚木、蟻木等,中低檔次的有紅檀、康帕斯木等。最優質橡木的產地是美國,尤以賓夕法尼亞紅櫟(紅橡)爲尊,身價不菲。市面上曾出現過以橡膠木代替橡木的欺詐現象,橡膠樹經過一定的化學工藝硬化後,也可以做傢俱、地板等,但與橡木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因此購買高檔實木時一定要小心樹種有假,選擇知名品牌,購買時要清晰註明樹種、產地和服務內容並儲存好票據。

櫥櫃:售後服務拒絕履行

案例:今年1月中旬,天河區的王小姐突然發現,花了2萬多元買的一套整體櫥櫃,使用才2年多就發生了檯面斷裂現象。王小姐家的櫥櫃於2010年定做,按照櫥櫃標識上“檯面保修期爲10年,櫃體保修期爲1年”,要求櫥櫃商家上門維修。可是1個月過去了,始終不見人影。跑到商店去討個說法,但商家卻表示是當時寫錯,並對保修期擁有“最終解釋權”,實際保修期限只有1年。

記者點評:櫥櫃一般的保修日期在1年到5年不等,檯面是最容易出現摻假或調包的地方,不同商家對此保修期承諾也各不相同,不少消費者對其的最終解釋權的理解不全面且容易忽視。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合同違法行爲監督處理辦法》明示,“最終解釋權”等被商家當作“免死金牌”的一批霸王條款被明確認定爲違規行爲。此例爲商家鑽行業標準漏洞的典型,商家保留最終解釋權缺乏法律依據。

問題一籮筐

裝修難以省錢又省心

飽受裝修噪音折磨快崩潰

案例:吳小姐這段時間快要崩潰了,在家辦公的她每天的工作量很繁重,而且晚上經常要熬夜趕稿,可是卻日日飽受噪音的折磨。而隔壁的鄰居家中正在裝修,每天的裝修噪音非常大,她想要在白天補個小覺都不可能,吳小姐不知道裝修公司這樣做是否符合規定,也不知道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辦。

記者點評:目前對於家居裝修施工時間,國家建委和行業辦都沒有具體的規定,只是對建築工程的現場文明施工和夜間現場施工時間做了相關規範。根據建委相關標準,家裝工程不能在週六日、國家法定節假日、高考期間和“兩會”期間進行。在工作日,工作時間一般爲早上8:00~11:00,下午爲14:00~17:00,最晚可以延遲到18:00,夜間不能施工。

消費者遇到裝修工程噪音困擾,如果對方沒有按照規定時間施工,可以找工程隊進行協商,協商不成,可以向家裝公司投訴。一般來說,家裝公司都會接受投訴,督促改正。如果消費者由於工作性質或其他原因,避免不了白日在家休息,可以與施工公司友好協商要求精神賠償。目前行業中也有這樣的做法,可以一次性賠付或按日賠付。當然,這也需要消費者自主決定,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買個龍頭 房屋漏水淹了鄰居

案例:夏女士自家裝修衛浴時,前往潔具店花四百元買了一個淋浴水龍頭,讓施工工人幫忙裝上,誰料經裝修工安裝後龍頭漏水,導致自家及樓下住戶進水,估計損失五萬多元。夏女士與店家協商多次無果,於是求助工商部門。工商所人員介入此事後,商家說是裝修問題,並提供了合格檢驗報告,但檢測報告上的產品,與漏水產品不是同一批次的,不能證明廠家沒責任。因無法斷定是商品問題,或是裝修問題。經多次調解,廠家代表、潔具店和裝修方共同賠償夏女士近三萬元補償。

記者點評:商品房、建材及裝修服務投訴涉案金額較大,易對消費者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相關合同條款模糊且不平等,消費者應當仔細耐心閱讀合同,尤其是涉及定金、購房款項、房屋交付、違約責任的條款要特別留心。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應及時與商家交涉,如未達成一致意見,應蒐集證據向相關部門申訴或投訴,以期讓廠家、商家和裝修方共同賠償損失。

精裝房室內空氣“不合格”

案例:宋女士買下了一套精裝房,剛拿到新房鑰匙,她就被屋內濃烈的刺鼻氣味薰了出來。當時宋女士有孕在身,她委託環境質量檢測中心進行的室內空氣質量檢測報告顯示,該房屋4處的室內空氣中的甲醛、TVOC、二甲苯的濃度均超過標準限量值,顯示爲“不合格”。宋女士買房時被告知是每平方米裝修成本5000元,所有材料都用進階的,誰料室內空氣質量檢測結果卻不達標。

記者點評: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精裝修”的法律法規,因此從法律角度而言,“精裝修”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再者,商品房預售合同中的裝修部分通常是以合同附件的形式附在合同後面,業主在簽訂合同時容易忽略對材質的約定。即使有的合同對材質進行了約定,也讓業主感覺用的都是好材質,但實際的表述仍是含糊不清。因此,對於精裝房承諾的裝修成本,提醒購房者不要輕易上當。目前已有部分剛購買精裝房的業主與開發商協商,要求監理單位對房屋進行實時監測,爲了有效治理這一行業亂象,引入第三方監理或將成爲趨勢。

“優惠套餐”辦下來 裝修停工走人

案例:李先生的房子交房不久,選擇了市面上最流行的家裝套餐進行裝修,原本以爲套餐省錢又省心,沒想到裝修工程剛做到一半,項目負責人以預算價格低、材料價格上漲爲由,要求增加工程款,隨後又聲稱水電改造工程並沒有包含在套餐之內,需要額外繳納費用。此外,套餐中標配的廚衛用品、地板、抽油煙機,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質量不盡如人意。李先生拒絕繳納多餘部分工程款,結果家裝公司就擅自撤走工人,導致裝修停工。

記者點評:消費者要理性地選擇有資質、市場信譽良好的裝修公司。同時,需瞭解套餐的各項內容,交納定金要謹慎,謹防裝修公司以消費者違約爲由拒不退還定金。在確定裝修方案時要明確方案內容,看清合同中各個項目是否在套餐內,特別是要注意套餐內產品和套餐外產品的差別以及個性化需要所產生的額外費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