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電緣何成爲一次性消費品,市場觀察

裝修集 人氣:2.53W

現在,形形色色的小家電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伴隨而來的也有麻煩,那就是這些“小傢伙”一旦出了毛病,維修就成了難題。花200多元買的電磁爐,出現故障要花100多元換件,花120元買的榨汁機壞了,上門維修費起價就要50元……不少消費者都遇到過這樣的尷尬,雖然維修點到處都有,但是小家電維修起來費時、費力、費錢,很多消費者不得不將壞掉的小家電直接棄用。

市民李女士去年10月在一家超市花300多元買了一個電餅鐺,一個月後,她在使用電餅鐺時,餅鐺的底部突然冒出火苗,與此同時,李女士還聞到了一股燒焦味。李女士說,她拿着電餅鐺找到超市,超市表示質量問題他們管不了,要找產品客服。李女士找到客服,得到的答覆是:這樣的毛病不屬於保修範圍,需要找廠家處理。李女士費盡周折聯繫到廠家,廠家又推給了客服。無奈,李女士只好自己找維修店維修。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市民家裏都有壞掉的電飯煲、電吹風、電磁爐、豆漿機等小家電。對於小家電,消費者似乎都有了一個共識就是修不如買,很多人都把小家電當成了一次性商品。市民王先生說,自己家裏光是剃鬚刀就有好幾個,有的只用了一兩年,壞了就扔掉有點可惜,但是真要去維修又費時費錢,小家電“只買不修”漸漸成了消費習慣。

一家廢品收購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每天收購的廢品中都有不少小家電,其中大多隻是出了點小毛病,擺在家中又嫌佔地方,於是賣給了回收廢品的收購站,收購站通常以小家電所使用的材質來分類回收,價格最多超不過二十元,有的甚至只能賣幾元錢,這位工作人員說,他個人認爲這樣很浪費資源。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我市的許多社區裏都有小家電維修點,但是卻很少有人願意將小家電拿去維修。對此,松北二區一家維修店的老闆張女士坦言,不是沒人願意拿來修,是來的人都覺得小家電維修費用太高了。張女士說:“部分小家電在購買時價格可能不超過百元,但壞了以後維修的成本卻並不低,所需要的配件也難找,本來就不值多少錢的東西,怎麼收你維修費啊,收多了你也不能願意,收少了我不划算。你比如說電磁爐,最容易壞的就是電路板和供電的管子,壞了以後換個電路板就得將近百十來塊錢,這還沒包括維修費。現在買個新的電磁爐也就200多塊錢,有的人一算,就不願意修了。

另外,張女士也表示:“有時候碰上了維修冰箱、電視等大家電的高峯期,很多維修點就更不願意修理小家電了,有時候活兒多的時候,大件都忙不過來,還哪有時間修小家電。”

如此看來,小家電售後維修之所以如此尷尬,一是維修成本高利潤低,二是假冒僞劣產品多,消費者一旦購買了此類產品,在產品出現問題時,往往維修無門。

維修不划算,賣了不值錢,壞掉的小家電就如同雞肋,叫人不知該如何是好。記者認爲,雖然想要徹底解決小家電的維修難題,恐怕一時難以實現,但目前比較折中的辦法是,消費者應儘量選擇知名品牌的產品,因爲知名品牌產品的售後服務體系相對完善,保障也更多。另外,在採訪中,也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希望將小家電納入家電“以舊換新”的政策之中。

編輯觀點:小家電"買不如修"的現狀令人尷尬,主要原因是行業標準缺失,若想把小家電納入"以舊換新"的政策中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小家電品類繁多,各產品線的標準都有待完善,短期內很難實現。

(出自搜狐家居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