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業本土品牌國際化,聚焦

裝修集 人氣:1.4W
1

張旗康:本土品牌國際化 落腳點要在本土

【張旗康】:海外上市、合資、國際合作始終堅持我的觀點,前提是企業經營規範,拿得出國際認可的會計師認可的審計報告,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讓別人看得清清楚楚,別人纔敢跟你合作。

本土化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仍然是以本土品牌爲主,落腳點要在本土,要成爲強勢品牌的背後就是各方面的管理到位,基礎要夯實,將品牌輸出到全世界各個國家,不一定是生產企業,可以是流通領域的企業。例如到了印度,不一定找印度的陶瓷企業合作,我找印度專門做陶瓷經銷的前五位合作,前提也必須要規範,報告也是經得住審計的,雙方的合作也是建立在互相認同的基礎上,也願意推本土的品牌,例如蒙娜麗莎的品牌,我們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

例如以沙特爲例,我們找到沙特的代理商之前,蒙娜麗莎帶沙特的商標還未拿下來,第一年做了一千萬元,當我們做到三千萬的時候,我們獲得了第一個國際上的蒙娜麗莎的商標。如果一開始就有所在國的註冊商標,談判就不會這麼艱苦,最後談判的結果是,包裝產品的背紋可以是蒙娜麗莎的商標,包裝外商標的大小跟沙特經銷商的商標是一致的,因此從3000萬元做到7000萬元,到了2008年底金融危機和2009年再次談判也是艱難的,開始獨立分銷,也是由他們分銷,有獨立的沙特包裝,有蒙娜麗莎的獨立包裝,都是英文和阿拉伯文,商標也是蒙娜麗莎的。這樣做對我們有怎樣的好處,整個銷售額未下降,反而提升了。

接下來的談判是,要求蒙娜麗莎的銷售額每年要增加10%,因爲在所有的網絡中已經形成良好的口碑,當地的市民已經認同了我們的品牌。如果連商標註冊全都未拿到,怎麼談本土品牌的國際化。一開始要取一個好名字,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是琅琅上口的。原來有一個樵東品牌,就是由漢語變成了英文,第一次做成的生意是400萬元,當時是跟阿聯酋合作的,當時對方是60多歲的老人家。第二次我從機場接他們去吃飯,他就提我們的品牌,說這個品牌無法認知,是否可以起一個名字,一接觸就不會忘記,我就說叫蒙娜麗莎吧,他說好,我們下午就註冊了,當時是在廣東省工商局註冊的,做到今天,同樣的產品蒙娜麗莎是樵東、長城等幾個品牌的總量,蒙娜麗莎更好宣傳。

如果起的名字不好的話,如果要進行國際化就要思考這個問題。例如聯想開始也是用漢語拼音的,但是推向國際市場是不行的,現在改成了英文的名字,這樣才更加的適合國際化的推廣。包括李東生原來的名字不是叫做TCL,爲了國際化,才改成TCL的。如果這一點不注意的話是非常難的。雖然只是一個表現,關鍵的問題,本土的品牌在本土是否已經成爲強勢的品牌,例如在佛山區域是否是最強勢的,別人一談陶瓷就提到你,從政府層面和市民都提到你。

韓鋒:本土品牌國際化有兩個途徑——先難後易和人才國際化

【韓鋒】:本土品牌和國際化路徑,從我以前的經歷講一下,路徑有兩個。我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對此進行了分析,本土品牌如何國際化,有兩種戰略。

我在海爾的時候,走的是一種先難後易,先到美國、意大利建廠,這是一種競爭策略。華爲在國內除了聯想之外也是國際化的公司,國際化品牌的判斷標準是1/3的銷售額是來自於海外,纔可以稱之爲國際化的品牌,基本上華爲做到了。華爲是先易後難,先在非洲、東南亞等不發達的地區做,競爭薄弱,不直接的跟國外很強的對手競爭,而且當初也無法競爭。自己是輕量級的對手,如果要跟泰森同臺一定是潰不成軍。

【張旗康】:你講的路徑是自己建立自己的渠道,自己力推自己的品牌,還有一個渠道,就是跟所在國的貿易伙伴合作,這也是一種思路。

【韓鋒】:這種思路從我的切身經歷來說能做一段生意,但是不可持續。中國本土的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無論是家電、IT企業都必須要有國際化的人才。最差也要懂西班牙語、意大利文,語言是第一,還要對海外的規則、市場、法律和人脈關係、風土人情都要有所瞭解,因爲時間的原因不多講,我就講一個簡單的案例

我無論在松下還是沃爾瑪,他們是如何培養海外的人才,松下做中國市場的時候,未進來的時候,已經將人和員工派到北大、清華大學學兩年或者是四年語言,而且是公司出錢,沒有任何的任務,你的任務就是學習語言,成爲一名中國通,我在松下的時候感覺是明顯的,爲什麼德國人做不到的,而日本人做得到了,日本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成功了,就是因爲有中國化的人才,當時我的直接上級是日本人,但是中國話說的很好,而且對中國的歷史比中國人還要了解,他在早會上引經據典,講了中國古代的文化,下面的年輕人還不知道,因此這樣的企業是成功的。

未來本土的企業,無論是蒙娜麗莎還是佛山品牌的企業,無論如何發展,都必須有人才支撐,依靠經銷商的方法是受制於人的,而且是不長遠的,因爲經銷商是有利益衝突的,而且無法直控。

海外人才是分三步走的,華爲也是這樣做的,自己派人到國外駐點,中高層是我的人,總部的思想纔可以馬上貫徹的。第二,在當地培養人才,高層是我的人,但是本地人才要慢慢的培養。第三,替代。松下就是這樣的過程,最終只有中國總裁是日本人,其他的都是中國人,這樣就實現了本地化,因爲本地化的成本、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和滿意度都是最好的,因此需要一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因此過程是需要時間的。2

張有卓:本土品牌國際化首先要專一 合作雙方要互補

【張有卓】:走向國際化有幾個要點,第一是專一,如果沒有特色的話,我們是不會成功的。我就說日本和美國的差別。日本什麼都做,松下的質量很好,而且什麼都做,日本前十名的平均收益率不到1%,都是賠本的,就是沒有特色。美國前500強的收益率達到5.5%,這就是比較專業。

中國的情況是,要有鮮明的個性,剛纔張總談到了,佛山陶瓷爲什麼走出去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佛山陶瓷”是什麼,中國可以說出很多的特色,景德鎮就是藝術,不適合搞大規模的陶瓷生產,就是藝術陶瓷,唐山就是古瓷,宜興就是古沙、佛山陶瓷就是石灣公仔,這就是鮮明的特色。

意大利爲什麼如此的厲害,就是工業設計,全世界大部分都是意大利設計的,日本多款汽車也是意大利設計的,德國是機械製造業,科隆的機械製造是非常厲害的。我們要走出去首先要有特色,如果企業沒有特色的話,中國企業要防止日本病,日本什麼都做的話,蒙娜麗莎已經是佛山陶瓷的骨幹,如果沒有特色的話,走出去是沒有用的。

第二,走出去的話要形成互補,世界上合資公司成功的案例很少,爲什麼?因爲文化不同,可以說是同異夢,很多人想的是自己的事情,很多的投資公司是希望快速的包裝上市之後再分拆,問題不是幫助中國的企業發展,而是要快速的賺錢。我們要找戰略性的合作伙伴,德國的大衆堅持了這麼多年,嚴謹的態度,堅持傳統的製造業,做的又是機械製造業,這恰恰是我們的軟肋,陶瓷爲什麼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爲機械製造業發展不起來,因爲產業鏈未達到高度的集羣,企業將上游的應付款當成自己的流動資金,儘量的壓價和儘量的拖欠,上游的機械製造業如何發展起來。因此需要金融參與其中,金融提供買方和賣方信貸,各得其所,我們要支援,而不是儘量的壓低,否則提供的設備就是三流的。因此跟國外的合作,絕對是需要互補的。

中國跟國外合作的過程中,有一部分產品到國外,一部分回到國內。只有互補的產品纔是可以的,我們在營銷和品牌方面都需要互補。多年來有很多企業做的不錯的,但是程序是不完善的,我們的工藝是不穩定的,原料也不能標準化,因此燒製過程中燒出來的顏色是五花八門的,同一品種怎麼色差如此的大,品牌就應該包括全過程,我們需要的是可以互補的。文化要相通,大家是戰略合作的,如果找準的話,就相當於婚姻一樣,非常的了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