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訴進入關鍵,地板行業聚焦“雙反”

裝修集 人氣:2.03W

從去年十月開始的中國木地板企業遭遇美國“雙反”調查一事,引發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而在今年將進入關鍵時期。初裁結果一出,美國海關將根據初裁結果徵收臨時懲罰性關稅,意味着最高繳納242.2%的懲罰性關稅將成爲現實。

2010年11月12日,美國商務部發起了從中國進口的多層實木地板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12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裁中國輸美多層實木地板對美國產業造成損害,從此美國商務部對反傾銷、反補貼的調查進入實質性階段。在即將到來的2011年3月份,美國商務部將公佈初步裁決結果。

已確定三家強制應訴企業

據悉,目前美國商務部已經確定了包括裕華木業和良友木業在內的三家中國地板企業作爲強制性調查對象,記者透過相關涉外律師瞭解到,確定應訴企業是“強制性調查”的條件是涉訴期內有出口涉訴產品並且是出口量最大的三家企業。一旦被確定爲強制性調查企業後,如果勝訴,可以獲得自己的單獨稅率,甚至有可能獲得零稅率,一旦獲得零稅率,企業永遠被排除在該反傾銷令範圍外,對企業佔據美國市場有很大的幫助。

其他應訴企業將實行平均稅率,這類企業參加應訴支付的費用和所作的工作量均小於“強制性調查”企業,支出較少費用即可獲得平均稅率,這對出口量少的企業非常實惠。

昨日,記者從林產工業協會地板專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雖然最初“雙反”發起時列舉了近200家企業,但由於海關稅則號方面的問題,最終的涉及地板企業數目可能更多。

2010年10月底,在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組織的應對地板“雙反”事件的座談會上決定,由協會組織抗辯“行業損害”這一項,據悉,目前應訴包括產業損害、反傾銷、反補貼的國內地板企業只有60多家。包括大自然、聖象、生活家、世友地板等知名品牌企業均表示正在走應訴的流程

地板界人士看法各不相同

自從美國對中國地板企業發起“雙反”調查以來,引起了行業內人士的強烈關注,根據記者的瞭解,一些地板企業負責人對於此事件的看法不盡相同,不少人士對國內地板企業的現狀提出了擔憂。

大自然地板董事長佘學彬認爲雖然美國此舉有點雙重標準之嫌,但在面對這類事情的時候,首要還是應該解決中國企業結構的問題。“過去我們關注的是生產環節,而我認爲中國企業現在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做品牌、渠道上,在美國我們看見地板的零售價格是不低的,渠道利潤佔據了很大一部分。雙反事件反映了我們中國企業在渠道建設上的薄弱。”

生活家地板董事長劉碩真則表示,中國有一部分企業的作爲在破壞整個行業的價格標準,將成本降得非常低去換取外匯是殺雞取卵的一種做法。“每一次的反傾銷調查都讓中國的地板企業在反思,我們是不是隻能依靠着低價去換取一種很薄弱的利潤支撐。這說明我們沒有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去發展,所以反傾銷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是促進國內企業進行轉型的一個契機。”

也有一些企業負責人認爲是匯率戰爭影響到了中國的產業鏈,“如果美元升值3%,那麼中國的出口企業,基本上是沒有盈利的,如果美元升值5%,中國主要面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企業,倒閉一半以上,我想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世友地板北京公司總經理範文堅如是說。

內銷市場並不能解救

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內銷並不是一個筐,什麼都往裏裝。地板行業在國內市場風雨飄搖、利潤不斷被打薄的時期,再遇外部堵截,可謂內憂外患。一位專家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木地板製造業已經處於產大於銷的狀況,而出口美國的木地板約佔整體出口量的1/3,這是很難被國內市場消化的一個量。

敗訴的以及未應訴的企業,如果承擔高額的關稅,對於企業的打擊不言而喻。即便轉向內銷市場,仍有許多短期內不能解決的問題。久盛地板董事長張恩玖認爲,內銷市場所需的渠道建設、品牌建設將成爲全出口型木地板企業的絆腳石,“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來的”,他說。同時由於房產政策的打壓引起內需的萎縮,內銷市場對於企業來說並不是一個解救的好辦法。

在美國雙反調查進行過程中,也有企業持有另一角度的看法,“訴訟也是一種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方式,能受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調查,就證明你的產品是有價值的,尤其是當你勝訴的時候。”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