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漏洞是劣質仿瓷餐具氾濫根源,專家

裝修集 人氣:6.29K

專家:標準漏洞是劣質仿瓷餐具氾濫根源

約四年前,一場仿瓷餐具有“毒”風波席捲全國,上百家仿瓷餐具生產商因莫須有的“罪名”深陷其中,損失慘重。之後,仿瓷餐具的也屢屢陷入危機,到底原因爲何?仿瓷餐具屢屢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董金獅爲你剖析箇中原因。

標準漏洞 作坊式生產

導致脲醛樹脂之所以在仿瓷餐具中氾濫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些問題產品可以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在如此廣的地域內一路綠燈呢?這些問題產品又是如何透過國家有關部門檢測的呢?

董金獅分析說,脲醛樹脂之所以在仿瓷餐具中氾濫,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首先,標準的漏洞與缺失。這些問題產品使用了國家明確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生產的問題餐具,卻透過了相關標準的檢測,在市場上堂而皇之地銷售,究其根本,是不法企業鑽了國家標準沒有要求檢測脲醛樹脂項目的空子。就如同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一般,政府對餐具的監管也往往是末端監管,主要檢查產品。然而,《食品包裝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並未要求檢測脲醛樹脂,所以脲醛樹脂便如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般,在仿瓷餐具中“大行其道”,政府部門卻無力發現。

按照正規企業的說法,因爲國家明令禁止使用脲醛樹脂作爲仿瓷餐具的原料,所以目前國標中並沒有要求檢測脲醛樹脂項目。此次被查出問題的台州市某家庭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理直氣壯地直接表示:“質量監督部門給我們的產品報告都是合格的。”

董金獅進一步指出,現行《食品包裝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90—1988)20年未修改,已相對落後。例如,一些劣質的仿瓷餐具,在一定條件下,如與食品接觸時,可能會釋放出三聚氰胺,這樣在一定條件下釋放出來的物質量,叫做遷移量,而現有國家標準並未要求檢測三聚氰胺的遷移量。

據悉,經過一年多起草的密胺餐具的第二次修改稿已上報到衛生部。新標準的草案主要對舊標準進行了四方面的修改:強制檢驗三聚氰胺遷移量;要求在仿瓷餐具上標明“禁止在微波爐中加熱”“食品用密胺”等字樣;甲醛析出限量由原先的30毫克/升進一步嚴格至15毫克/升;明確禁止使用脲醛樹脂。但是,對於是否需要強制檢測脲醛樹脂,目前還存在爭議。因爲檢測脲醛樹脂需要使用核磁共振等設備,政府部門的檢測機構尚未普及該儀器。

其次,董金獅指出,目前我中國生產仿瓷餐具的企業,只有10%-20%是資質能保證的大型企業,其餘都是中小企業、黑作坊或工藝落後的企業,生產不規範。

由於脲醛樹脂比三聚氰胺樹脂價格低廉,前者每噸約4000元左右,後者每噸約14000元,使用脲醛樹脂便成了不規範企業壓低成本的手段。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從2008年1月1日開始,食品包裝容器生產企業必須取得生產許可證才能生產,但截至12月16日,全國近千家仿瓷餐具生產企業,只有23家獲得生產許可證。

專家呼籲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不但具有營養價值,同時還應具有安全性。食品安全在我國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國家或社會的食物保障,即是否有足夠的食物供應;二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食物)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活動應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導致消費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費者及其後代的隱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產安全,也包括經營安全;既包括現實安全,也包括未來安全;既包括食品本身安全,也包括包裝材料安全。董金獅呼籲,在我們一致關注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要對食品的包裝安全加以重視,樹立“食品包裝等同食品”的安全觀念,爲食品安全多加一把鎖!

如何來加強食品包裝安全呢?董金獅認爲,這其中所蘊含的不僅僅是質量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的問題,而是構建一個長期有效的食品安全體制的問題。透過健全政策、完善標準以及提高檢測技術來確保食品及相關產品的安全,將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符合地方實際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特別是要對質量監管系統進行改革,轉變職能,吸取終端管理無法保證食品安全監管的教訓,實現關口前移,加強對原材料、生產配方和生產過程的監管,防患於未然才能杜絕“仿瓷餐具風波”類似事件的發生。只有對違法者進行重罰,讓他們嚐到苦頭而不是甜頭,能讓他們心心生畏懼,才能從根本上規範食品行業、保障食品及其相關產品的質量。(文章來源:慧聰網)

推薦閱讀:陶瓷行業形勢如此峻買家賣家怎麼應付禍不單行:陶瓷衛浴業市場竄貨是頑疾陶瓷衛浴行業發展快供過於求形勢峻愛登:從中國櫥櫃十大品牌到健康櫥櫃倡導者跨越熱烈慶賀柏爾地板榮膺中國實木地熱地板王牌稱號活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