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裝修集 人氣:3.29W

梧州,小城也。武德四年平肖銑而置梧州。梧州始成梧州。

中國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的時期,於交通一層,素有“北人騎馬,南人使船”的說法。而無論南北,在火車、飛機未肇興之前,行船必爲首選。因此,迄至明清,水運發達之處,通常是輻輳繁華之地。梧州雖僻處西南一隅,卻爲一水運樞紐,加之物阜,固然民豐。

【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設計總監:彭徵

主案設計:楊東龍,陳泳夏

設計團隊:林俊武,朱國光,朱雲鋒,許秋怡,李永華,蔡文姫,李露

室內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軟裝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XAA建築事務所詹濤工作室

景觀設計:WEDO域道景觀

項目地點:廣西 梧州

設計時間:2018年05月

竣工時間:2018年10月

佔地面積:3946.6㎡

設計面積:1000㎡

主要材料:啡色木飾面、灰色大理石、鋁單板、不鏽鋼、透光膜

攝影師:李開建,陳逸飛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張

城市處山水之間,自然天賦,秀色可餐。如青蓮所謂“水盪漾兮碧色,蘭葳蕤兮紅芳。試登高而望遠,極雲海之微茫......”又如“春草罷綠,秋螢亂飛。聽江風之嫋嫋,聞嶺狖之啾啾......”之謂。美則美矣,其名未必遠揚。蓋以中國幅員,勝景爲城者不知千百。

然則以地理言,處勝景處常爲要隘。於一相當的歷史時期,必然會聲名在外。梧州即是如此——扼西江爲西南通粵之門戶。民國初期,從中山經略兩廣,到李、白、黃正式將八桂歸於國民政府,再到李氏赴穗,慫恿北伐。於中國近現代史的波瀾之中,梧州雖小,卻見過大世面,坐看過風起雲涌,不遑多讓,爲中國近現代史不可迴避遺忘之一域。

接待區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5張

美的梧州項目的設計,業主方希望透過人文的魅力傳達項目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和在此基礎上對該地區城市未來狀態的展望,並期望得到當地社會羣體的認可。因此,該項目的設計便帶有敘事的特性。

展示區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7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8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9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0張

中庭區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1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2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3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4張

二層中庭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5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7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8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19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0張

作爲項目設計方,自然會首先敏感於項目所處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氣質,並以此爲設計的切入點。即所處者爲“門戶”,便不妨開門見山;建築的體量和白色,讓設計師生出“清淨”的“望雲爬坡”意念。將此作爲具有獨特人文性質的具象表述和精神層面的抽象暗喻,形成項目設計中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將城市的過去、今生與未來以帶有解剖意義的手法作有機的呈現。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1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2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3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4張

在空間的處理上,設計師着眼於明確空間秩序的建立和動線的清晰,去黼黻而存樸素,利用材質在自然光照射下的不同狀態、顏色的對比,以及透過材質對自然光進行雕刻,既豐富空間的層次,又在心理層面上弱化了建築體量產生的影響,將人的視線由內及外時,產生置身山水,開門見山,無論身處何處,皆與自然有交集的狀態。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會注意到中國的一些地域、城市通常會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紛亂之時,天下矚目;承平之時,隱如潛龍。梧州大抵如此。

二層洽談區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5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7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8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29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0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1張

作爲美的在梧州的項目,設計師在設計敘事過程中,領悟到兩個問題——不能將設計本身作爲設計的亮點,以致弱化要呈現的敘事主體;不能過於“現代”,以致在敘事中,在觀者心理層面本應是循序漸進的遞進狀態,卻成鑿枘不投的結果。因此,設計師在材質上只利用簡潔的方式,以石材的原有肌理稍作變化,將原木色融於自然光和人工光源混元之中,將觀者的注意力引向表達敘事之物,而將設計本身儘量弱化。

“太多的眼淚,是沒有教養的表現。”這是英國舊式貴族斯巴達似的看法。話不好聽,仔細一想的確有理。設計敘事性的空間,只應娓娓道來便好,不必慷慨激昂的。

建築外觀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2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3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4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5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7張

總平面圖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8張

首層平面圖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39張

二層平面圖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0張

夾層平面圖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1張

剖面圖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2張

【作品欣賞】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3張

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竹別墅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4張

鷺湖半山溫泉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5張

時代·家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6張

霾——2015年廣州設計周共生形態館

【公司簡介】

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公司的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徵先生以及60多名優秀的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爲客戶提供建築室內到軟裝陳設的一站式服務。“共生形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包括德國iF設計室內建築金質獎、美國室內設計雜誌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大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意大利A' Design Award 大獎、香港亞太室內設計大獎等。

“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我們的名字就決定了我們的包容性,同時,我們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詞組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於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於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

【設計師簡介】

共生形態新作丨敘事·梧州美的城市展廳 第47張

彭 徵

共生形態(C&C DESIGN)創始人、設計總監,進階室內建築師。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畢業,現爲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客座講師、實踐導師,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資深會員,中國房地產協會商業地產專委會商業地產研究員。

彭徵先生關注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設計,思考和踐行“共生”的設計哲學,從事建築、室內、景觀等多領域的設計實踐,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建築感和現代簡約的風格。代表作品包括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時代地產“時代·家”體驗店、美的地產企業總部、廣州亞運會景觀創意裝置“風動紅棉”等。

作品曾獲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築類別)唯一金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