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市場需規範,實木不實佔傢俱投訴首位

裝修集 人氣:2.74W

  

實木不實佔傢俱投訴首位 混亂市場需規範

傢俱行情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需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多人能夠消費得起相對昂貴的實木傢俱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實木不實”一直是困擾傢俱市場的一大頑疾。消保委傢俱辦負責人表示,傢俱辦今年1-8月受理的疑難傢俱投訴(多次向廠家、商家反映難以解決的投訴)達200餘件,其中“實木不實”的投訴佔了35%,居傢俱投訴類型的首位,此外傢俱標識標註不規範的投訴佔20%。

買實木傢俱經常遭遇“不實”產品

某消費者向記者透露:自己花2.2萬元買了一套昂貴的“柚木”傢俱,卻發現頭雕花、椅架等不少部件卻是樹脂、密度板作的,類似遭遇並非個案,家住威海高區文化西路的焦女士近日打掃屋子時,不小心碰掉傢俱外表的烤漆,這時她發現,去年花3萬多元買的整套“實木”傢俱看上去並不像實木,找到行家幫忙鑑定後她才知道,花大價錢買到的竟是“樹脂模鑄”的傢俱。

“不懂行的買家很容易上當。”在威海從事傢俱產銷行業近20年的潘陽(化名)介紹,純實木傢俱是指所有材料都是未經再次加工的天然實木,不使用任何人造板。採訪中記者發現,一款傢俱使用多種木材的情況十分普遍。以一款普通衣櫃爲例,面板和背板的用材就不相同,側板和底板往往也不會使用同一種材料。“一個衣櫃用六七種木材很正常,只要實木材料超過30%就能被稱爲實木傢俱,但它們可能只有部分主料是實木,輔料則是一些板材經過貼皮處理做成仿實木。”潘陽說。

傢俱市場不規範經營誤導消費者

消保委傢俱辦表示,傢俱行業一些不規範經營和誤導消費者的情況時有發生,常採用以下伎倆:

產地作假:有些傢俱廠商亂標傢俱產地,明明是國產傢俱卻冒充國外生產,一些所謂“洋品牌”、“洋產地”充塞傢俱市場;

漫天要價:在一些“高檔品牌”傢俱店裏,虛假標價嚴重,一件普通傢俱可標價幾十萬元,之後隨意打折,令消費者不知所措;

用料含糊:在傢俱材料使用上個別傢俱廠商更是“機關算盡”,用人造板貼木皮冒充實木傢俱的;有的傢俱廠商所出售的傢俱不標明傢俱基本用料。

標註含糊:各家的標註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只標註“實木類”等含糊的字樣。不少消費者發現傢俱的貓膩後,往往會被商家一句話擋回來:“當初也沒說是純實木的。”

實木傢俱標準及定義不明,市場難規範

記者回訪的過程中,不少傢俱企業對於屢屢出現的實木傢俱“材料糾紛”也深感無奈,表示一方面需要接受消費者訴求與市場競爭的挑戰,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材料供應緊張以及實木材性難以控制的工藝難題,還有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目前市場上缺乏一個明確的實木傢俱標準定義和標準,他們只能按照市場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來摸索所謂的經營之道,因此,市場上免不了買賣雙方關於“實木究竟不實”的糾紛。

業內專家認爲,實木的話題是由2008版《木傢俱通用技術條件》(業內人俗稱“實木新標準”)引起的。據悉,這個國標實施的爭議主要來自於對“實木傢俱”的定義,這一標準將“實木傢俱”定義成“實木類傢俱”。定義規定,根據實木用材比例及工藝,實木類傢俱可分爲三類:全實木傢俱、實木傢俱和實木貼面傢俱。在標準推出之前,實木傢俱一直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並沒有規範的定義。

“從字面上看,沒有任何問題,而在實際的推行過程中,客觀上對行業良性競爭秩序造成了傷害,並且推行了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一標準從制定到頒佈實施,並沒有徵詢任何企業的意見,沒有考慮銷售市場的具體情況,更沒有企業參與,屬於“閉門造車”,而新的標準也未見浮出水面,因此大家都只能“摸着石頭過河”,賣掉一件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