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謹防被忽悠,傢俱消費陷阱多

裝修集 人氣:1.22W

下半年是傢俱市場的傳統旺季,各大傢俱品牌也紛紛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消費者關注。然而,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傢俱這行“水很深”,購買傢俱不僅是一件勞心勞力的體力活,更是一件鬥智鬥勇的技術活,特別是首次置業的消費者,由於購買傢俱經驗不足,缺乏甄別和判斷的能力,很容易陷入各類或明或暗的消費陷阱,導致後患無窮。接下來,記者把多方瞭解到的傢俱市場常見消費陷阱進行一一曝光,爲廣大消費者提供參考。

陷阱1

明碼虛價,消費者砍價能力成關鍵因素

“原以爲在正規商場買傢俱都是在產品標價的基礎上統一享受相應的折扣和優惠,沒想到這裏也能討價還價,這中間的水分太大了。”新婚的小詹是外省人。前段時間他和妻子一起買了一套二手房,最近正準備更換裏面的部分傢俱。第一次購買傢俱的他爲了圖個放心,選擇了本地的一家高檔傢俱賣場。當他按照產品標價減去統一優惠的價格付款後,卻發現另一位顧客正和銷售人員討價還價,幾乎以五折的價格買下同類型產品,這讓小詹在吃驚的同時感到困惑:“這樣也可以?”

與小詹購買傢俱的境遇不同,家住舊城的潘小姐剛選購了整套傢俱,她對於購買傢俱有着自己獨特的方法。“我通常都是帶着家中老人去買傢俱,一來老人家閱歷豐富,對於傢俱的材質各方面有較深的認識,銷售人員忽悠的時候會有所顧忌。二來老人砍價能力強,衝動消費機率低,不容易上當。”潘小姐表示,現在傢俱市場普遍存在價格虛高的現象,而許多初次購買傢俱的年輕人不瞭解其中的貓膩,被銷售人員一忽悠,就多花了冤枉錢。

潘小姐向記者展示了她購買的一套頭層小牛皮沙發,傢俱店中掛牌價爲4萬多元,而她以不到2萬元成交。業內人士表示,傢俱市場高標價、低折扣已經是行業內的“潛規則”,鑑於消費者的砍價能力不同,傢俱的最終成交價格差距可高達數千元。

對此,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選購傢俱時,不應只看標價,而要多留意比較該品牌平時的實際賣價,並貨比三家,瞭解同等級材質類型產品的價格,才能對該產品打折幅度做到心中有數。

陷阱2

以次充好,銷售人員混淆視聽

日前,李先生在銷售人員的介紹下購買了一套“全實木傢俱”,送給已購置新房的弟弟。然而當他興致勃勃地向弟弟展示禮物時,卻被弟弟婉言告知他購買的“實木傢俱”產品其實只有框架爲實木、面板爲板材的板木結合傢俱。這讓李先生氣憤不已。隨後李先生找到銷售人員對質,該銷售人員一改之前“100%實木製造”的口徑,對之前的口頭承諾矢口否認,李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據業內人士透露,實木衣櫃市場材質五花八門,一些企業便有了藉機大做文章的機會,頻頻設定“材質陷阱”,讓消費者去鑽。例如實木衣櫃行業慣用的“實木混搭”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一些銷售人員在推銷時避重就輕,將傢俱身上最名貴的木材當作這件傢俱的主材介紹,混淆視聽。根據《木傢俱通用技術條件》規定,傢俱主材是指包括90%以上的材料,而不少商家所謂的“主材”只是包括傢俱的主框架、主面板,而這些“主材”所佔比例還不到30%。一些消費者若不仔細詢問,則有可能導致花“全材質”的錢買了“混搭材質”的實木衣櫃。

專家對消費者提出建議,傢俱的材質選擇多,每種材質的特點都不一樣,消費者在購買前應普及相關知識,明晰自己的購買需求,然後瞭解相應的鑑別方法,這樣在購物時纔不會被商家忽悠。另外,消費者在選擇傢俱時,要注意檢視傢俱的“產品質量檢測報告”,而檢視檢測報告也有許多學問:一是看時限,檢測報告應該是至少一年之內出具的,否則可視爲失效;二是看檢測機構,一般情況下,國家級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更有公信力;三是看所檢測的產品,注意檢視檢測報告上的產品是否和自己想買的傢俱是同類產品,同時產品的分類、型號也要對比,看是否與所購產品相符合。

陷阱3

口說無憑,銷售人員口頭承諾不可信

在李先生購買傢俱的過程中,銷售人員售前的口頭承諾是導致李先生產生購買行爲的關鍵因素。在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過程中,銷售人員的解說和介紹是消費者從瞭解產品、產生興趣到完成交易的重要因素,然而部分銷售人員爲了售出貨品、賺取自己的提成,在過程中根據顧客心理對產品誇下海口,大方承諾,促成顧客成交。待顧客發現問題時卻絕口不肯承認自己之前的承諾,讓顧客在蒙受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因吃了“啞巴虧”而備感憤怒。

“不光小品牌如此,現在的一些大品牌也有此類貓膩。銷售人員在你購買之前吹得天花亂墜,一旦你付款了,很多口頭承諾最後都成爲了空頭支票。”王先生表示此類事件在自己和身邊的朋友之間屢見不鮮。對此,他建議廣大消費者在需要銷售人員做出承諾時,在合理的情況下不妨用手機錄下視頻或錄音,以便在日後銷售人員反悔時,消費者可以根據視頻等證據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此外,專家提醒廣大消費者,銷售人員對產品品質、贈送禮品、優惠力度、售後服務等提出的承諾一定以落到合同上爲準,要有“白紙黑字”的證據在手。

陷阱4

貨不對板,貨到簽收時應仔細檢查

近日,王先生在某品牌傢俬購買了一套實木臥室傢俱,由於款式、顏色都比較滿意,而且與主臥尺寸合適,便當場下定,銷售人員告訴他一個星期左右到貨。然而,當王先生開箱收貨時卻發現衣櫃與在實體店看到的樣品大相徑庭,“衣櫃背面、隔板等部位的顏色、木紋,都和麪板大不相同,而且聞起來氣味相當刺鼻。銷售人員之前承諾的德國進口五金件,也變爲國產的。”王先生氣憤地表示,如果不是提前找了專業朋友幫忙驗收,這些問題自己是根本看不出來的。

貨不對板,是消費者購買傢俱時常發生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不良商家將樣品傢俱使用真材實料,而送給顧客的實際貨品卻暗藏貓膩,採用偷工減料等方式實施調包計,這一現象已經成爲傢俱市場上一些不良商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爲了避免產品貨不對板,更好地維護消費者權益,專家提醒廣大消費者在經濟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儘量選擇有質量保障,品牌聲譽好的商家,購買產品時注意檢視產品的質量檢測報告。購買後一定要儲存使用說明書或發票,以便產生糾紛時使用。最後在驗收產品時應仔細檢視各處細節,一旦發現問題應當場指出,避免商家抵賴。同時,應及時與商家協調補救措施,協調不了的向消費者協會或工商部門投訴,走維權道路。

專家還提醒,消費者在定製傢俱時要多留一個心眼,應在購買協議、合同上寫明傢俱的型號、尺寸、款式、材質、顏色、交貨時間等具體資訊,以免交貨時“貨不對板”,同時也能方便維權。

來源: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