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大多不關注,傢俱價籤混亂疏於管理

裝修集 人氣:2.36W

  

傢俱價籤混亂疏於管理 消費者大多不關注

傢俱行情

近期,小編走訪了多家出售傢俱的賣場,發現各賣場使用的價籤樣式上並不統一,價簽上標示的項目數量不同,主要項目包括產品名稱、商品編號、規格尺寸、等級、產地、材質等資訊。而對於產地、材質這兩個重要資訊的詳細程度和描述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賣場在描述材質時非常專業和詳細,有的賣場則在產地標識上並不規範。

價籤標註方式有待商榷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賣場還是能夠將材質和產地標識標出,但是在內容的填寫上,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產地”處填寫的只是生產廠的名稱,而沒有寫生產地的地名。再如,材質標識爲“實木類”,這就是一種比較模糊的說法。在國家標準GB/T 3324-2008《木傢俱通用技術條件》裏面,按“產品構成的主要材料”,將木傢俱分爲“實木類傢俱”和“人造板類傢俱”和“綜合木傢俱”。其中實木類傢俱又分爲 “全實木傢俱”、“實木傢俱”和“實木貼面傢俱”三種。其中,除了全實木傢俱是要求所有的零部件(鏡子託板、壓條除外)均採用實木鋸材或者實木板材製作外,實木傢俱和實木貼面傢俱除了基材外,使用的就可能不是實木材料,普通消費者可能就不太清楚其中的差別。

消費者大多不關注價籤資訊

小編採訪了多位消費者後發現,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傢俱時,對於價籤都只是簡單地看看上面標示的價格,很多消費者都認爲價簽上只有“價格”纔是有用資訊,並沒有留意到價簽上還有材質、產地等對購物有用的資訊。消費者樑先生的說法非常有代表性,他說“買傢俱的時候,基本沒有看價籤,最多也就是看看價格,從來沒有留意過價簽上的其他資訊。”消費者馬小姐表示,“很多時候都不看價籤,有時候連價格都不從上面看,直接問售貨員就可以了,不用再看價籤。”

有一位消費者意識到了看價籤的必要性。消費者李先生說,自己前段時間曾經購買了一款皮沙發,銷售員當時並沒有說明該沙發是半皮沙發,自己也就覺得是全皮沙發。而他到家後才發現沙發並非全皮,感覺自己上了當,後來爲了討個說法又費了不少的口舌。“但我後來到這個賣場去看的時候,發現這個沙發的價簽上清清楚楚地寫着‘半皮’兩個字,當時感覺特別後悔,當時如果看一眼價籤,也就不至於後面那麼多問題。”

疏於管理導致價籤混亂

與進口傢俱價籤混亂相比,某些經營進口傢俱相對規範得多。小編在採訪時注意到,儘管有些也集聚了幾百個進口品牌,但是價籤非常統一,每個價籤都有11個項目,其中在醒目位置標出了人們特別關心的“主要材質”一項。

根據入口處的品牌指示牌所示,一層共有Roche bobois、ligne roset、Tonino Lamborghini等11個品牌。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有傢俱銷售,這些傢俱所列價籤比較規範,包括品名、品牌、產地、等級、單位、規格、主要材質、生產商、零售價和物價員等項目。如法國品牌Roche bobois(羅奇堡)的價簽上,就包括以上所有項目,一款小圓桌的材質標註爲“櫻桃木”,其他木製傢俱也標註有“櫸木”、“橡木”等材質。英國品牌Amdrew Martin的一款桌子“主要材質”一欄則標明“櫸木”。店員稱,這裏的價籤都是統一製作的,所有的項目都要求標註清楚。

“作爲一個賣場,對入駐品牌是有嚴格管理流程的,價籤的標註也必須有自己的規範,至少做到統一,給消費者提供儘可能多、儘可能全的資訊。”對於價籤項目數量的不一致有兩個原因,一是企業執行的是先前國家發改委的標準,並沒有對項目數量有硬性規定,只要求內容翔實、情況屬實就行了;二是不少店面自己可以製作價簽上報物價局,具體過程不用廣場負責。業內知情人卻認爲,價籤混亂現象與廣場疏於管理有關,“把場地租出去之後,按時收租金就行了,至於如何經營,根本不予管理,這也是近幾年日漸沒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