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鬧花燈圖片

裝修集 人氣:3.41W

元宵節鬧花燈圖片

正月十五鬧花燈,這個活動已經成爲人人都熟悉的一項活動了。那麼在元宵鬧花燈的時候,特別是小朋友們,有沒有什麼樣的注意事項呢?

"賀燈"邊走邊演,稱之爲"過街燈"。以後發展爲在村鎮街道廣場演出,被稱爲"簸箕燈"。節目有本地的花燈小戲《打棗竿》、《金紐絲》、《倒扳槳》等,以及移植的明清小曲《城鄉親家》、《瞎子觀燈》、《打漁》、《朱買臣休妻》等劇目。

經整理,已挖掘出傳統曲調1200多首,大體包括情節簡單的舞蹈、歌劇、小故事劇三種形式。隨着時代的進步,劇目不斷創新。在抗日戰爭時期組成農民救亡燈劇團,演出《張小二從軍》、《新四郎探母》等新題材劇目。

燈籠有光明之意,象徵着“彩龍兆祥,民富國強”,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元宮大陳燈影,爲了慶祝國泰民安。電視劇《開創盛世》中,燈籠的這個象徵意義被導演充分利用起來。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隋朝最後一個元宵節,隋煬帝的女兒在街頭偶遇正在射燈籠的李世民,兩人因射燈籠發生“衝突”,這位公主認爲:燈籠象徵着大隋的光明與富強,李世民射落了燈籠,就是射滅了大隋的輝煌。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爲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爲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裏,男丁從農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爲“起燈”;諧音“起丁”,爲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貢連年舉辦迎春燈會、國際恐龍燈會等,逐步形成燈品、燈市、燈街、燈園、燈館、燈會、燈塔、燈城等產業鏈,逐漸成爲一種現代燈會的代表模式;政府推廣營銷,積極發展地方文化品牌,對當地燈綵文化進行推廣;創新開發,如向傳統燈籠生產企業注入現代電子聲光技術;企業間或集體協作開發,實行流水化作業和多樣化營銷;以工藝匠人爲主體或家庭作坊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