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舞獅子的圖片

裝修集 人氣:8.55K

元宵節舞獅子的圖片

每次元宵集會上,總是可以看到元宵節舞獅子。這樣熱鬧的場景一直吸引着遊客們。今天就來說一說舞獅子的歷史,看看它的發展歷程。

遠古年代,在粵東的崇山峻嶺中,有一頭修練千年的獅子,經常作惡吃人。皇帝派兵討伐,也沒法收服它。玉皇上帝聞報,只好指派紫薇星君下凡伏獅。紫薇下達人間,得終南山大頭和尚相助,雙雙施展法術,與獅子展開搏鬥,久戰而未見勝負。

不過,經過如此抗衡之後,兇獅精疲力竭,漸漸改變了性情,在紫薇星君和大頭和尚牽制之下,四處戲耍悠遊。他們所到之處,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爲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爲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

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爲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爲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衆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後來,人們仿照獅子、紫薇星君、和尚戲耍的動作春節要到了,漸漸形成一種民間娛樂形式——舞獅。演化至今,獅頭成了精巧的紙偶,紫薇星君與大頭和尚則成了形象滑稽的咪翠娘和大頭佛。由於舞獅象徵吉利又有娛人的特點,因此成了民間迎春的傳統節目。